奇拉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奇拉小说网 > 每天读一点传统文化 > 第四节 摇曳生姿的皮影艺术

第四节 摇曳生姿的皮影艺术

我国皮影艺术,将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地结合起来,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品种,在华夏民族艺术殿堂里占有重要地位。

皮影戏起源于汉代,一度非常盛行,在大江南北都受到普遍性的欢迎。随着电影等现代艺术形式的兴起,古老而传统的皮影戏受到冲击,但其散发出的艺术魅力仍然非常迷人。和原来面向大众不一样,皮影现在更多面向高端人士。

汉武帝与傀儡戏的发明

皮影,又被称为傀儡戏,是我国的文化瑰宝之一。

关于皮影的起源,民间有很多种说法,而古籍上也没有明确的记载,因此众说纷纭。不少人认为早在商周时期,皮影戏就出现了,因为民间的好多皮影艺人都供奉黄龙真人,而黄龙真人恰好生活在商周时期。因此,有学者据此认为皮影戏起源于商代。

不过,更多的人认为皮影戏起源于汉代。据晋代文学家干宝的《搜神记》记载:“(皮)影戏之源出于汉武帝李夫人亡。齐人少翁言能致其魂……少翁夜为方帷张灯烛.帝坐他帐,自帐中望之仿佛夫人像也,故今有影戏。”李夫人是汉武帝晚年最为宠爱的妃子之一,她因病去世之后,汉武帝郁郁寡欢。当时山东一带有一个叫少翁的人,说他能让汉武帝看到李夫人的魂魄。汉武帝就请他做法,让自己和李夫人相会。到了晚上,少翁在一个帷帐中点燃蜡烛,让汉武帝坐在另一个帷帐中,并朝自己点蜡烛那个帷帐中观望。汉武帝按照少翁的话办了,果然能看到一个人影,其模样和李夫人极为相似。从此之后,就有了皮影戏。

《搜神

记》是一部志怪小说,只要是新奇的事情,作者都会收集编写到其中,而不会去考证其真假。因此,说傀儡戏的发明和汉武帝有直接关系,或者傀儡戏自汉武帝之后出现,都不恰当。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傀儡戏在干宝创作《搜神记》之前就已经出现了。也就是说,傀儡戏的发明时间可以确定在晋朝之前。

傀儡戏分为真人成影的人影戏、用双手表演的手影戏和用平面偶人表演的皮影戏,但其原理都是幕影表现原理。如电视剧《少年包青天》中就有这样一幕:晚上,一个人在屋子里来回踱步,其人影在纸窗上清晰地映出来,但哗的一声过后,蜡烛熄灭,而屋子里的人竟也消失得无影无踪,除了一处只能供小猫出行的天窗,以及进出的门之外,屋子里再也没有一处可供人出入的出口。包拯百思不得其解,经过缜密的分析后,确定屋子里根本没人,所谓人影,其实就是皮影,而那一声“哗”就是作案者撤走皮影的声音。中国皮影艺术的高超,由此可见一斑。

我国皮影选用上等牛皮、驴皮,经削、磨、洗、刻、着色等24道工序,手工精雕细刻3000余刀而成。皮影艺术在创作上汲取了汉代帛画、画像石、画像砖和唐宋寺院壁画的手法和艺术风格,呈现出造型精巧别致、刻工细腻、施色考究的特点。

我国的皮影戏分为两大派系,其一是其发源地,即陕西、山西、河南交会的黄河流域;皮影戏因为贴近底层民众的生活和现实,在民间深受欢迎,并逐渐流传到其他地方。明清时期,河北滦州皮影戏异军

突起,成为我国皮影戏的又一大派系。清末民初,皮影戏在全国各地都非常盛行,发展走向顶峰。后来,随着新时代娱乐的兴起,皮影戏就渐渐没落下去了。不过,还有不少的皮影艺人仍然在继续传承着这一古老的文化艺术。

傀儡戏与古典文学

古典文学和傀儡戏似乎毫不沾边,虽然同为文艺,但一个是高雅的,是阳春白雪;而另一个是低俗的,是下里巴人。它们之间,看上去似乎没什么关系,但细细考究下来,傀儡戏和我国古典文学之间却有着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关系。

傀儡戏到了宋代已经非常成熟,并走进了宫廷之中,成为宫廷歌舞的一部分。宋代文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载,当时呈现给皇帝的歌舞表演中,有好几项是傀儡戏。可见傀儡戏在当时已经取得了很高的水平,否则不可能出现在皇家的节目单子之中。傀儡戏的盛行,常常成为文人们进行创作的题材,如诗人刘克庄就在《闻祥应庙优戏甚盛》中写过傀儡戏的盛况:“空巷无人尽出嬉,烛光过似放灯时。山中一老眠初觉,棚上诸君闹未知。游女归来寻坠珥,邻翁看罢感牵丝。可怜朴散非渠罪,薄俗如今几偃师?”诗里面提到的“牵丝”就是傀儡戏的一种,被称为提线傀儡。

到了元代,傀儡戏进一步发展,并产生了真正具有文学意味的傀儡戏剧文学。元代诗人杨维桢曾在《东维子文集》中说:“玉峰朱明氏世习窟儡家,其大父应俳首驾前,明手益机警,而辨舌歌喉又悉与手应,一谈一笑真若出于偶人肝肺间,观者惊之若神。

松帅韩侯宴余偃武堂,明供群木偶,为《尉迟平寇》《子卿还朝》,于降臣民辟之际,不无讽谏所系,而诚非一时耳目之玩者也。”意思是说,玉峰一个姓朱的人家,世世代代从事傀儡戏表演,其演出非常精彩,歌喉与手中的皮影表演相配合,一谈一笑,好像真的出自傀儡肺腑之间,令人叹为观止。他们曾为当时的一个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