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拉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奇拉小说网 > 每天读一点传统文化 > 第四节 历史文明的幽光——青铜器

第四节 历史文明的幽光——青铜器

青铜器是青铜合金制成的器具,最早出现于6000多年前的古巴比伦两河流域。它的出现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2000多年前才逐渐被铁取代。距今6000年到2000年这4000年左右的时间里,人类普遍使用青铜工具和兵器,在历史学上被称为青铜时代。

我国的青铜时代大致从公元前4000年开始,前后延续了1500多年,也就是夏商周三代。我国在这1500多年的时间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在世界上占有重要位置。随着考古技术的发展,我国境内出土了大量青铜器。这些青铜器不仅有丰富的政治和宗教内涵,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神秘礼器大盂鼎

大盂鼎于1849年在我国陕西宝鸡市出土,是我国青铜时代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因其贵重,成为我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之一,原藏于上海博物馆,现藏于国家博物馆。

大盂鼎生产于西周康王时期,距今大约3000年。大盂鼎用于祭祀,鼎高一米多,呈圆形,立耳,深腹,三足,呈现出威严端庄、浑穆凝重的特点。

青铜器因其高超的铸造工艺和艺术价值,在商周时期常常是荣耀的象征,作为礼器使用的青铜器更是如此。当时位高权重的人都喜欢铸造庄严巨大的青铜器,来显示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力。据《左传》记载,夏禹用青铜铸造了九鼎,代表九州,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春秋时期,楚庄王北伐,并派人向周天子询问九鼎的大小和轻重,表示自己有取代周的野心。“问鼎中原”这一典故就是由此而来。周天子喜欢铸造青铜器,并将它赐给有功劳的贵族和将领,表示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威。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大盂鼎就是一件示威的礼器。它内侧铭文291字,在西周青铜器中颇为罕见。铭文内容为周康王告诫即将出征的将领盂,让他记住商代灭亡的教训,特别告诉他不能酗酒。

因为大盂鼎是国家礼器,又是周天子至高无上的权威象征,所以在制作上呈现出端正、庄严、肃穆的特点,体现出不可抗拒的

威权。其造型让接受者一看到就能感受到其巨大体量所承载的威严感,以及不可违逆的气势。

商代青铜器,为了追求庄严而过于方正,而大盂鼎在浑穆庄严之外,又多了圆润流畅、典雅秀美的特点,因此受到人们的交口称赞。

大盂鼎的纹饰也非常有特点。大盂鼎的口沿下和三只足上都有纹饰,叫作饕餮纹。纹饰只有面部,没有身体,以鼻梁为中线,两侧对称排列。饕餮纹在商周青铜器中非常普遍。饕餮是传说的一种怪兽,它没有身体,只有头和嘴,十分贪吃,象征贪婪。为什么周康王在赐给将领的青铜器上,要做这样一个纹饰呢?这还不得而知,据研究专家称,有两点可以确定:一是以凶制凶,辟除邪恶;二是强调统治者不可抗拒的权威。

大盂鼎铭文是西周早期金文,书法体势严谨,结字、章法都十分质朴平实,用笔方圆兼备、端严凝重,雄壮而不失秀美,布局整饬中又见灵动,达到了十分高的艺术境界,是西周前期金文的代表性书法作品。又因为它书写在器形巨大,造型端庄堂皇、浑厚雄伟的青铜器上,更加显示出一种磅礴恢宏的气势,为世界所瞩目。

“镇国之宝”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1959年开始作为镇馆之宝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后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制作的祭器,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该鼎通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达832.84公斤,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个字而得名。后母戊鼎是世界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在我国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考古学家***认为鼎腹内壁上的字应该为“司母戊”,意思是祭祀母亲戊。同时代著名甲骨文专家,著名考古学家罗振玉也持此观点:“商称年曰祀又曰司也,司即祠字。”因此,该鼎便被命名为司母戊鼎。因为在古文字中,司和后的写法一样,所以关于该鼎的名称一直争议不断。大部分专家认为,鼎内的字应该“后

母戊”,“后”在这里的意义相当于“伟大、了不起、受人尊敬”,与“皇天后土”中的“后”同义。2011年3月,国家博物馆迁入新馆,司母戊鼎便更名为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的铸造工艺非常复杂。仔细观察后母戊鼎后,会发现其鼎身与四足为整体铸造。后母戊鼎采用陶范法铸造,鼎身共使用8块陶范,每个鼎足各使用3块陶范,器底及器内各使用4块陶范。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之后再装范浇铸而成(后母戊鼎出土的时候,正值****,当地村民担心国宝落入日本,就决定肢解大鼎,他们用了钢锯等现代工具,连续几天只锯下鼎耳,现在看到的鼎耳是后来补上去的)。

据考古专家考证,铸造后母戊鼎,所需要的金属原料超过1000千克。制作一件如此巨大的器物,除了要解决在塑造泥模、翻制陶范、合范灌注等过程中遇到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