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拉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奇拉小说网 > 每天读一点传统文化 > 第二节 文房四宝

第二节 文房四宝

、宣州以及江南一带,经济繁荣,社会安定,而且有与易水地区相类似的茂密松林。当地黄山九华山等地的松树非常适合用来制墨。于是,奚超就在这定居下来,继续自己的制墨生涯。经过一段时间的钻研,又因为当地高质的原料,奚超制出了“丰肌腻理、光泽如漆”,“其坚如玉,其纹如犀”的佳墨。南唐后主李煜对于奚超及其儿子制作的墨推崇备至,竟赐国姓。从此之后,奚超改称李超,他的儿子奚廷珪则改称李廷珪。他们制作的墨则被称为李墨。李墨品精质高,在选料配料上非常讲究,如一斤松烟要配珍珠三两,玉石碎末、即冰片各一两,搅和在一起,并和以生漆。此外,李氏父子在制作墨时,还别出心裁地加入麝香、樟脑、藤黄、犀角、巴豆等。这样一来,制出的墨不但能够防腐,防蛀,还能起到沁人心脾的效果。用李墨书写,不但非常流畅,而且满纸生香。

李墨非常精良。据说,宋代有个贵族不小心将一块李墨掉进了水中,感觉坏了,就没有捞上来。过了一个月后,这个贵族不小心把一个金器掉进了水中,令仆人下去取,顺便将墨捞了上来,没想到那块墨依然完好如初。此外,李墨非常耐用。宋代官员徐铉曾经得到一块李墨,还没有一尺高,和自己的弟弟一起用,“日书不下5000字,凡十年乃尽”,徐铉、徐锴兄弟10年间至少书写了近2000万字,可见李墨的耐用。

宋宣和三年,即公元1121年,歙州改称徽州。这一地区生产的墨,从此就都称为“徽墨”,这一年也是“徽墨”定名之年。“徽墨”其实就是“李墨”,不过称谓不同而已。

李墨以其高超的制作技艺,到现在还是人们非常喜爱的精品。

纸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对我国文明和世界文明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关于纸的发明,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论。长期以来,人们都认可东汉蔡伦造纸的说法。《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蔡伦发明了造纸术。现代考古1933年在新疆罗布泊附近发现了一片古纸,这就是有名的“罗布淖尔纸”。跟随这片古纸一同出土的木简上,记载有黄龙元年,即公元前49年的年号。因此,有学者认为古纸生产于西汉时期,比蔡伦造纸的105年要早一个半世纪。此外,随后考古发现的西安“灞桥纸”,居延“金关纸”,扶风“中颜纸”等,经测定也制造于西汉时期。不管怎么说,无论蔡伦是不是造纸术的真正发明者,我国两汉时期就开始使用纸了。

蔡伦发明的造纸术生产出来的纸张其

实是麻纸,后来又有以树皮、藤、草、竹等为原料制造的纸。我国纸张生产发展的历史漫长,本节将重点介绍和我国书法绘画有着密切关系的“宣纸”。

宣纸是到目前为止我国最好的书写材料,深得画家和书法家的青睐。据古籍记载,生产宣纸的宣州地区,在唐代以前就开始造纸了,并且远近闻名。不过,宣纸的历史虽然漫长,但“宣纸”一词的出现却是到了唐代以后。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江东地润无尘,人多精艺。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这是我国古代文献中关于“宣纸”一词的最早记载。文中所说的“江东”指长江以东,特指宣州一带。

五代十国时期,宣州地区生产出著名的“澄心堂纸”。据说南唐后主李煜非常喜欢这种纸,曾经亲自督办生产。据《歙县志》记载,澄心堂纸“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冠于一时”,非常名贵,只有宫廷画家才能使用,一般的平民百姓消费不起。南唐灭亡之后,澄心堂纸散入宋代文人手中,骚客们如获至宝,争相赋诗赞颂,欧阳修、梅尧臣等都曾写过赞颂澄心堂纸的诗歌。

利用宣纸作画或者书写,能够达到“墨分五色”的效果。所谓“墨分五色”,就是一笔落成,深浅浓淡,纹理可见,墨韵清晰,层次分明,是书画家利用宣纸的润墨性,控制水墨比例,运笔快慢有节而达到的艺术效果。宣纸耐老化,长久摆放而不变色,少虫蛀,寿命长,因此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的美誉。19世纪,在巴拿马国际纸张比赛会上,宣纸荣获金牌。

宣纸因为其名贵,近两年已经成为文化界争相收藏的珍品。收藏宣纸时最好找正宗的传统品牌,一般来说质地纯白细密、纹理清晰、绵韧的都很好。制作宣纸的主要材料之一是青檀皮,但如果是不同地区的青檀皮,其生产出来的宣纸也大有区别。近年来国家对宣纸进行了严格的“原产地保护”,对宣纸的定义为“利用产自安徽泾县及周边地区的沙田稻草和青檀皮,在泾县范围内,用泾县特有的山泉水以及传统工艺精制而成”。

在收藏宣纸的时候,要以书画界人士的喜好为标准,同时要注意特色,选择一些批量小而又特色的品种。一般来说,正宗的宣纸摆放5年后都会升值。

砚是研磨颜料(主要为墨)的文具,由原始社会的研磨器具与调色器具演变而来。

关于远古时期的砚,《文房四谱》曾有记载:“昔黄帝得玉一纽,治为墨海焉。其上篆文曰:‘帝鸿氏之砚’。”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