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拉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奇拉小说网 > 每天读一点传统文化 > 第五节 品读古代医药名著

第五节 品读古代医药名著

从传说中的神农开始,我国先民便开始总结医药方面的知识,并编纂成书,以供后人学习和借鉴。这些医药学名著有的在口口相传中消失了,有的则一直流传下来,直至今天。以奠定我国医学基础的《黄帝内经》为主干,《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洗冤集录》《本草纲目》等经典著作为主要枝干,我国传统医学逐渐建立了合理而有序的体系。

《黄帝内经》的成书传说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成书最早的医学典籍。一般认为,这本书成书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的医生们对中医的第一次研究和总结。《黄帝内经》的作者不是一个人,不过是托黄帝之名而已。

早在5000多年前,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就已经写下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部中医中药著作——《祝由科》。因为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下,《祝由科》里面还有一些迷信的成分,但在民间很受欢迎。在先秦时期,民间一直流传着“家有《祝由科》,害病不吃药”的说法。由此可以想见这本书的影响之大。

后来,人们在《祝由科》的基础上,对中医学进行总结和增补,逐渐就形成了后来的《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理论著作,对中医临床实践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其影响至今未衰。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各有文章81篇,内容非常广泛。《黄帝内经》是相对于《黄帝外经》而言的,据说《黄帝外经》内容也很丰富,有37卷,但已经失传了。

关于《黄帝内经》的前身——《祝由科》,有很多美丽的传说。相传在黄帝生活的时代,人们的生活环境极端艰难,经常会遭受猛兽的伤害,遇到洪水和干旱等自然灾害,就只能听天由命。当时还没有农业,人们主要靠打猎来维持生活。因为生产力低下,狩猎的工具很落后,因此有时非但没有捕获猎物,反而会受到伤害。因为这些原因,当时的人们寿命普遍很短,

很多人还不到14岁就死去了,能活到60岁的人就已经非常罕见了。当时还没有医学这一说,只要生病,就只能听天由命。黄帝经常为此茶饭不思,但也没有办法。一天,他带领手下前去打猎,射伤了一只老虎,因为没有伤到要害,老虎逃走了。几天之后,有人发现老虎在树林里寻找一种长叶草吃,边吃边用舌头舔被射中的伤口。人们吃惊地发现,老虎的伤口上没有血迹,也没溃烂。黄帝听后,就让人将这种长叶草采集回来,专门给部落里受伤流血的人吃。受伤流血的人吃了这种长叶草,果然止住了血,也不感到疼痛了。黄帝从这件事情中得到启发,留心观察各种动植物。经过长久的观察和不断的尝试后,终于渐渐总结出一些系统治病的方法,写成了《祝由科》这本书。

王惟一和《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好多中医的桌子上都会摆着一个小铜人,上面标明了人的穴位等信息。这个小铜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

据史籍记载,小铜人的发明者是北宋著名医学家王惟一。他因为医术高明,得到宋仁宗和宋英宗的重用。

天圣四年,即公元1026年,宋仁宗下令朝廷再次征集、校订医书。王惟一负责对前代的医学成就进行总结,考订针灸学著作。除了修订这些著作之外,他还按照人形绘制了人体正面、侧面图,标明各个穴位的精确位置。此外,他还收集古今临床经验,将以前医学家们的针灸理论集中起来,编成医书3卷,记载了穴位657个,按照经络和部位相结合的穴位排列方法排列,既使人了解经络系统,又便于临证取穴需要。

宋仁宗对王惟一所做的工作非常满意。为了让人们更直观地了解穴道的位置,就命令王惟一制作铜人。第二年,由王惟一负责设计的两具铜人模型完工。这两具针灸铜人都仿照成年男子的身材制作,躯壳由前后两件构成,内置脏腑,外刻人体穴位,每个穴位都与铜人体内相通,外涂黄蜡,内灌水或水银,刺中穴位,

则液体溢出,稍差则针不能入,因而可使医生按此试针,以供教学和考试之用。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学习,王惟一还研究撰写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全面总结了针灸的方法,由政府出版,在全国推行。

宋慈和《洗冤集录》

《洗冤集录》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法医学著作,其作者为南宋著名法医、为官公正的宋慈先生。据史籍记载,这本书写成于1247年,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现存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专著。这本书比意大利人菲德利斯写的法医著作早了350多年。

以宋慈为主角的《大宋提刑官》里面有很多故事都是杜撰的,但宋慈的清正,断案时的细心,则是完全真实的。宋慈生活在南宋,当时的统治者很重视人的性命。无论是什么样的人,犯了什么样的罪,一定要报到皇帝那里,经过皇帝同意之后,才能处死。尽管如此,因为官员的营私舞弊,贪污受贿,或者昏庸无能,被人蒙蔽等原因,还是有不少冤假错案。针对这样的现实,宋慈决心根据自己多年断案的经验,写一部相关的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