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拉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奇拉小说网 > 小窗自纪(精装典藏本) > 第一六七则

第一六七则

前辈有云:“读诸葛武侯《出师表》①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②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③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夫如此才为真读书。今人非不日读可涕可泪之书,且看何人堕泪,固知忠孝友道之难。

【注释】

①诸葛武侯: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作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

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

②李令伯:李密(224—287),又名虔,字令伯。初仕蜀汉,为尚书郎。蜀亡,晋武帝司马炎征其为太子洗马。他以祖母刘氏年老病笃为由辞谢。刘氏故后才仕晋,初为温县县令,后为汉中太守。有才辩,以文学见称。《陈情表》为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文章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畅达。该文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

③韩退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朝文学

家、哲学家、思想家。《祭十二郎文》是韩愈的一篇对其侄十二郎的祭文。文章既没有铺排,也没有张扬,作者善于融抒情于叙事之中,在对身世、家常、生活遭际朴实的叙述中,表现出对兄嫂及侄儿深切的怀念和痛惜,一往情深,感人肺腑。

【译文】

前辈的人有这样的说法:“读诸葛武侯《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像这样的读法才是真读书。如今的人并不是说天天读不到可使人下泪悲泣的作品,但是你看还有什么人下泪呢?由此可以知道忠义孝道友爱的难得。

【评点】

东汉末年,群雄争雄,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殚精竭虑,刘备死后,他继承先主遗志,要带兵出征,临行向后主刘禅上表,情意拳拳,一片忠心昭日月:

“臣本

布衣,躬耕于南阳……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西晋时,晋武帝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上《陈情表》请辞,表中叙述父死母嫁,祖母抚养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理应孝养祖母的真情:“……刘(注:李密祖母刘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这一篇《陈情表》,一片孝心感动天地。

唐朝文学家韩愈少孤,依靠兄嫂抚养,和侄十二郎虽名为叔侄,实则一同长大,亲如兄弟。长大后各自飘零,

聚少离多。十二郎先自己而死。韩愈悲痛作《祭十二郎文》:“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于共居,殁不得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能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尚飨。”

这一篇《祭十二郎文》,一往情深。

这三篇文章,都出自至诚,可动天地,光耀千古。若读者不能从这些作品里汲取精神力量,洗涤精神污垢,洁净灵魂,也真是可惜之至,为人迟钝粗糙如此,也真是可怜之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