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拉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奇拉小说网 > 小窗自纪(精装典藏本) > 第一五三则

第一五三则

荀爽谒李膺,以得御为喜①;曹嵩迎赵咨,以不得见为天下笑②。识者鄙其声名之相取。夫声气相求③,不妨附丽④之迹。如必以孤立为高,德之有邻⑤,不几⑥虚语。顾其所御所见之人何如耳。

【注释】

①“荀爽”两句:荀爽,字慈明,东汉颍阴(今河南许昌)人。荀氏为颍阴望族。荀爽兄弟八人俱有才名,当时被人称为“荀氏八龙”。荀爽才学数第一。李膺(110—168),字符礼,颍川襄城(今河南襄城)人。举孝廉,历任青州等地太守,转乌桓校尉,征度辽将军。后为河南

尹,与太学生郭泰等交游,反对宦官专擅,纠劾奸佞。在太学生的心目中,他是“天下楷模”,凡受到他的赏识,皆被誉之为“登龙门”。御,驾驶车马。《后汉书·党锢列传》曰:“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既还,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其见慕如此。”

②“曹嵩”两句:曹嵩,字巨高,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曹操生父。灵帝时任大司农、大鸿胪、太尉等职,位高权重。曹丕称帝后,追尊其为太皇帝。赵咨,字文楚。少年丧父,有孝行。及长为官,清廉为人称道。《后汉

书·赵咨列传》载,赵咨任敦煌太守时,曾举荐曹嵩为孝廉。后赵咨任东海相,路经荥阳,当时曹嵩正在荥阳令任上,闻讯前往迎接。赵咨却没有停留,等曹嵩赶到,赵咨已经走远。曹嵩对下属说:“赵君名重,今过界不见,必为天下笑!”于是“即弃印绶,追至东海。谒咨毕,辞归家”。

③声气相求:指志同道合,意气相投。明·冯梦龙《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

④附丽:附着;依附。《文选·左思》:“而子大夫之贤者

,尚弗曾庶翼等威,附丽皇极。”

⑤德之有邻:有道德的人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语出《论语里仁》:“德不孤,必有邻。”

⑥不几:难道不是。几,通“岂”。《闲情偶寄》:“使与不费辛勤之牡丹、芍药齐观等视,不几恩怨不分,而公私少辨乎?”

【译文】

荀爽拜见李膺,因为能够替李膺驾车而高兴;曹嵩去迎接赵咨,因为没有见到赵咨而担心被天下人嘲笑。有的人就鄙薄他二人是想要借别人的声望名气来抬高自己。可是人与人之间,志同道合,意气相投,就算有

依附名人的嫌疑,又有什么呢?如若一定觉得只有清高孤傲才算最好的做法,那“德不孤,必有邻”的话,不就成了虚言了吗?(不在荀爽赶车、曹嵩拜见的这种行为),而要看他们替赶车、去迎接的是什么样的人。

【评点】

做人过于清高孤傲确实不好,所以不必为了标榜自己品性高洁而把比自己地位高的人拒之门外,也不必为了显示自己孤标傲世而不肯结交朋友。只要自己结交的是同样操行好、志趣高、性情洁的人,管别人怎么看,自己心里是满足的就行了,那么人生在世,就有了知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