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拉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奇拉小说网 > 小窗自纪(精装典藏本) > 第五四则

第五四则

柳宗元披韩退之诗①,以蔷薇露②洗手。古人爱护文才,诚为珍重。今多俟以覆瓿③,何古今人之不相及。

【注释】

①柳宗元,字子厚,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朝古文运动,并称韩柳。披:翻阅。韩退之:即韩愈,字退之,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②蔷薇露:即蔷薇水,一种以蔷薇花为原料制成的香水。《群芳谱》:“蔷薇露,出大食、占城、爪哇、回回国。今人多取其花浸水以代露,或采茉莉为之。试法以琉璃瓶盛之,翻摇数四,其泡周上下者为真。”唐·冯贽《云仙杂记大雅之文》:“柳宗元得韩愈所寄诗,先以蔷薇露盥手,熏玉蕤香后发读,曰大雅之文,正当如是。”

③覆瓿(bù

):瓿,古代的一种小瓮,青铜制或陶制,用以盛酒或水。覆瓿,盖瓮,喻毫无价值。《汉书·扬雄传下》记载扬雄著《太玄》一书时,刘歆说:“今学者有禄利,然尚不能明《易》,又如《玄》何?吾恐后人用覆酱瓿也。”

【译文】

柳宗元翻阅韩愈的诗,会用蔷薇露洗手。古人爱护文才,真说得上珍而重之。现在的人多拿别人的诗文来覆瓮,古人和今人的差距怎么这么大呢?

【评点】

唐朝时,柳宗元和韩愈二人并有才名,且同朝为官,又政见不同,可算政敌,却因为才气相通,而互相敬服,单就二人心胸,这蔷薇露洗手一事就足可传为佳话。

到了宋朝,苏轼到京城参加进士考试,主考官是欧阳修。苏轼考取进士后,写信感谢欧阳修,欧阳修感叹他的才华,说:“老夫当避路,

放他出一头地也。”欧阳修也并不因为担心苏轼才气之盛压过自己,就一巴掌拍死。

这就是前人的美德。《随园诗话》云:“王阮亭尚书未遇时,受知于先达某;故诗集卷首,即录其所赠五古一篇,用‘萧豪’韵。穆堂未遇时,受知于阮亭;故哭阮亭五古一篇,用‘萧豪’韵。姜西溟《哭徐健庵司寇》诗,用张文昌《哭昌黎》韵,想见古人声应气求,后先推挽之盛。”

沈从文18岁到北京,住亭子间,冬天用旧棉絮裹住双腿,冻得流着鼻血写小说。郁达夫去敲门:“哎呀,你就是沈从文,你原来这么小!我是郁达夫,我看过你的文章,好好地写下去,我还会再来看你。”然后邀请沈从文去吃顿有葱炒羊肉片的饭,然后把结账后剩下的三元二角多零钱全给沈从文,沈从文伏在桌子上哭了

起来。

由此也可见声应气求,后先推挽,是一炷文学心香绵绵相传的法宝。

1913年,初出茅庐的梅兰芳首次应邀到上海演出,知名须生王凤卿为头牌,他为二牌。王凤卿热心提携后进,向戏院老板极力推荐梅兰芳演大轴戏。老一辈的推挽之力,使梅兰芳得展其力,崭露头角。他得享大名之后,也开始心香相传,提携后进。1923年,12岁的李万春红遍京城,被誉为“童伶奇才”。1926年梅先生把他带到上海,扩展地盘。一天,梅先生对管事人说:“出牌时写上,最后是李万春《劈山救母》。”管事人一愣:“万春蹲底?成吗?别说‘起堂’(观众大散),一‘抽签’(观众零星撤席)也不好啊!”梅先生板上钉钉说:“你放心,准成!万春有这个火候,拢得住观众。”演

出那天,万春的戏不仅蹲住了,而且非常火爆,就此红透南北。

“*****”一场,“梅派”传人梅葆玖荒废了业务。“***”倒台后,代表大会召开,邀请他为大会演出他父亲的代表作《霸王别姬》。梅葆玖心里没底,来找万春,李先生二话不说,一口答应陪他唱霸王,且前边给他垫上《九里山》,把场子压住,免得梅葆玖一开演就上场。这出佳话,分明就是梨园版的“声应气求,后先推挽”。

《英汉大词典》的《前言》里有这样的话:“向关怀并提携《英汉大词典》编写组后学的老一辈专家钱钟书、吕叔湘、许国璋、陈原、葛传槼、王佐良、杨周翰、李赋宁等先生表示由衷的敬意。”就这句平平常常的话,就叫人感动;也当叫那互相鄙薄、倾轧的今人所谓的才子们,深觉惭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