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拉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奇拉小说网 > 极简宇宙史 > 第五章

第五章

彗星与流星

——

第一节 彗星

在人类历史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彗星这种类型的天体总是戴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也正因为它的深不可测,人们一探究竟的好奇心就愈加浓厚。在地球的附近,更精准地来说,应该是在太阳的附近,有一颗彗星,我们可以很清晰地观测到,它由三部分构成。奇妙的是,这三部分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划分,反而是互相关联,统为一体。然而,彗星与其他的天体有所不同,它的形状比较特别,轨道的离心率特别大,出现的频率也是相当的低。

第一个呈现在我们眼中的是彗星的核,貌似星状。

彗星的头部由核与发构成,那么,什么是发呢?彗发(coma)是围绕在核的周围呈现出云状的模糊不清的一团貌似雾的东西,它一直清清淡淡地向天边漫舞,没有尽头。彗星的头部,看上去,像是一颗星星弥漫在雾中,若隐若现,闪闪发亮。

彗星由尾部开始延伸,这尾部长短不一,各式各样。小彗星的尾巴可以小到极致,大彗星大到可以与整个苍穹比拟。其实,彗星的整体发光的形状又接近扇形,越靠近头部的地方越狭窄,也越加明亮;反之,光芒逐渐暗淡且弥散。直到尾部,好似与天连接,合成一起,肉眼是无法找到边界的。

亮的彗星非常绚丽,但多数是我们肉眼不能观测到的。即便是将这种情况忽略不计,彗星彼此的亮度也依然是存在巨大的区别的。当十分暗淡的时候,有的小彗星甚至是没有可以观看到的尾部;而当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那种轻轻薄薄、云里雾里的形态时,彗星基本是没有核的,只是在中间的部分隐约有一些光亮。

从过去将近100年的历史中可以得出,我们肉眼能够观看到的彗星是20~30颗。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不懈努力,利用望远镜可以观测到大量的彗星。当几位观测者同时发现一颗彗星时,该如何定义彗星的发现者呢?只有第一个告知天文台彗星准确位置的人,才算是这颗彗星的真正发现人。

彗星的出现并没有什么规律,即便是周期彗星,时间上也很长,所以,彗星的命名就有了一个规定。被发现的彗星名字要采用第一个发现它的人的名字,与此同时,还要在名字的前面加上公历的年份,并且,要在同年所发现的所有彗星的先后顺序加上英文字母a、b、c……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发现者只利用自己的名字来给彗星命名。

彗星的轨道

望远镜问世不久,人们就发现了彗星与行星的相似之处,它们围绕着太阳这个轨道运行。与此同时,牛顿也证明彗星和行星一样,都被太阳的引力所驱使。而区别却在于,行星以椭圆形的轨道环行太阳,但彗星则不同,轨道延展的远日点也多数无法测定。针对彗星轨道性质及运行定律,我们会在下面做出详尽的阐述。

著名物理学家牛顿,证明了太阳引力作用影响下的所有运动的物体,都可以并永远能画出圆锥曲线。而这种曲线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椭圆。众所周知,椭圆是首尾连接的曲线。第二种和第三种分别是抛物线和双曲线。它们与椭圆不同,并非首尾衔接,而是向远处延伸;但抛物线的两个分支的延伸方向是相同的,而双曲线则是相背而驰(图55)。

(附注:公元前4世纪,希腊数学家密勒克姆率先提出圆锥曲线的概念。平面与圆锥任意相交可得出三条曲线。第一条,椭圆:移动的平面不平行于任意一条圆锥的曲线所形成的截线;第二条,抛物线:移动的平面平行于圆锥的一条母线所形成的截线;第三条,双曲线:平面穿越两个腔而形成的截线。)

了解这三种曲线的概念后,我们进行一个思维式的试验。做一个假设,我们正处于并被固定在地球轨道上的某一点,开枪发射子弹,使子弹与小行星相同,都环绕太阳运行。那么,会有三种情况:第一种,不管我们的发射方向如何,所有的子弹,只要是每秒速度小于29.8千米(低于地球运动速度),那么,它们的运行路线都要比地球的轨道小,且环绕太阳,朝着自身的方向返程。第二种,发出的所有子弹,其速度与地球运行速度相同,运行周期都是一年,并且都会同时聚集在它们的出发点。这是一个神奇的定律,只要速度相同,轨道的周期也相同。第三种,当速度大于每秒29.8千米时,运行轨道就会大于地球,从而速度就更快,公转周期也就变得更长。还有一种情况是,无论我们向哪个方向发射子弹,只要它的每秒速度超出41.8千米,那么,就超出了太阳引力的控制,且顺着双曲线的一边永远不可逆转地运行下去。由此可见,只要存在距离的远近,就会有速度的限制,超出速度限制,便不受控制,从而脱离太阳,永不复返;但只要在这个限制内,那就依然受太阳引力的影响,最终被引力拽回来。

它与太阳距离

的平方根是成反比例关系的,也就是说,越靠近太阳,所受的速度限制就越大。当与太阳的距离达到4倍时,它就是原来的二分之一。关于空间中任意一点的速度限制定律是比较容易发现的,用行星的圆形轨道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