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拉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奇拉小说网 > 百岁福 > 童年记忆中的周村

童年记忆中的周村

我是周村人,离开周村已经近五十年了。但童年的记忆,还清晰地印在脑海中,闭眼就能如数家珍的忆起过去的周村。

周村早间是个特大的商埠,称旱码头,丝绸名扬天下,丝绸之路的起始点。八大祥号茶庄,名贯大江南北,不管走到那里,都知道山东周村,商贸极其发达昌盛,各种商品应有尽有,各种商铺遍布大街小巷,四面八方的商人汇集到周村,更加促进了周村商业的巨大发展。那时候,济南的商业也很发达,但和周村比起来还差点。那时就有“济南日进斗金,不如周村一个时辰”之说。可见周村商业发达之盛况。那时候天还刚亮,各种叫卖声就响彻了周村的大街小巷,肩扛的,挑担的,推木轮小车的,驴马驮的,从四面八方拥进周村,他们叫喊的声音很高,很远就能听见,但很好听,艺术性很高。卖油的悠的悠锣,绳子很长,一般人是不会悠的。总之,七行八作各有各的门道。

随着商业的发展昌盛,饮食业也相当发达,造就了许多名牌,周村烧饼名扬天下,万通酱园的酱包瓜,比肉价还贵二三倍,南北大菜更是抢手,都是平民百姓能吃得起的食品,品种繁多,可惜现在有的品种世面上见不到了,如豆蜜,已四十多年见不上了。干火烧,有圆的、有三角形,一层层的,因里面有花椒面盐等,吃起来喷香。说起干火烧,属周村油坊街石垷子上头路东的刘氏火烧最好吃。酥油饼,外酥里嫩,现在也吃不上了。现在有卖酥油饼的,但型不像,味道也不对,充其量也就称之为普通油饼吧。水煎包,过去叫水仙火烧,什么馅的都有,油润润的,十分好吃。我到过很多地方,吃过很多地方的水煎包,但没有一家能比得上周村的煎包好吃。传统的煮锅,想吃什么吃什么,经济实惠,还有一种叫钓鱉锅的小吃,更经济。一个圆台,中间有个大圆孔,下面有火灶,灶上有火道,大汤汁锅就放在上面,汤汁始终在锅内微滚着,客人来,座位上一座,伙计给拿过一个铁碗,一双筷子,一把汤匙。下酒菜品种繁多,炸的、煮的、炖的、生的熟的、干的湿的,要么有么,一般客人吃得很简单,要一片炸豆腐页,伙计给切成棱形块,放到小铁碗里,再加点青菜绿叶,舀上汤汁,放到火道口上,这个铁碗内的汤始终是滚热的,再上一盘花生米,二量老白干,这样就美滋滋的喝上了。酒喝完,再要两个煎饼,把剩菜卷进煎饼,吃掉煎饼,喝尽铁碗中的汤,把嘴一抹,走人!就这么简单,一算钱,也就不到三毛钱,那时东西很便宜,5分钱一大页炸豆腐,5分钱一小盘花生,1毛钱二量酒,美哉。

那时机房很多,茶庄、各行各业的老板们,都有夜生活的习惯,白天睡觉,晚上来了劲头,打麻将、喝酒听小曲,抽大烟泡妞,应有尽有,夜深必吃宵夜饭,这时周村又兴起了夜间卖夜点的行业。基本上就是挎着筐子卖各种大蒸包、瓜子糖果之类,还有扛着长方型的大木盘,摆着各种馅料的生水饺,满大街小巷叫喊,声音不大,但声音传的很远,越是东家财主家的门口,停留的时间越长,一般就会有太太、小姐、丫头、佣人或者是小伙计,拿着团扇、传盘等就出来了,各样买上一些回去,自己动手煮着吃,别有一番风味。

人分三六九等,有钱有势的,生活过的相当滋润。对于普通穷人来说,生活过得就相当艰辛,吃了上顿无下顿,穿上单衣无棉衣,实在没办法就把孩子送到柜上当学徒,当学徒是十分苦的,头三年是学不到什么的,只能白黑的干活,伺候掌柜等杂役。

周村是丝绸之地,机房很多,织丝绸的工人个个都是面黄肌瘦,长时间的登机非常劳累,吃得不好,有的还吃不饱。曾经有几句歌谣,道出纺织工人的艰辛:臭韭菜、烂棍当,卖不了的上机房。

现在的周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都过上了幸福生活。愿周村建设得更美好!(马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