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拉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奇拉小说网 > 吃饭穿衣 > 第 148 章 麦收

第 148 章 麦收

焦精忠这次进山,为革命军带来了大量的刀枪,而且还都是新造的精良兵器。这让革命军手头的兵器一下子富裕出了许多,挑选出质量差的回炉锻打成镰刀锄头等农具后,还剩下近三百件做工精良的刀枪。把这些刀枪毁掉锻打成镰刀斧头锄头等农具显然是浪费。于是,革命队伍管辖的各个村镇治安队约二百人,均配置了大刀。如今的治安队,就是以后的警察部队。

把焦精忠带来的六门虎蹲炮,全部交给二连带到皂郊堡和两旦河一带,选好址、修建好防御工事后,就把虎蹲炮放置于防御工事上。有了虎蹲炮,革命区边关的防御力就上升了一个档次。

五月十七,天水镇部分村子山地上旱地的麦子成熟了(也可以说是旱干了),天水镇进入了夏粮的抢收季节。由于无法浇水,更由于山地贫瘠,收割下的麦子籽粒干瘪,平均亩产只有一百二十斤左右。那些无法浇水的山地,当时都是按照亩产一百斤的标准来收取公粮的。如今亩产达到了一百二十斤,交了十五斤公粮后,还剩一百零五斤,这让百姓们乐不可支,喜色溢于言表。

四五日后,等到水浇地的麦子收割后,亩产平均达到了二百七十斤,麦子籽粒比较饱满。当初水浇地是以亩产二百斤为标准收取公粮的,每亩地只需缴纳三十斤公粮即可。交了公粮之后,百姓们可留下二百三四十斤麦子,这让百姓们脸上的笑容更灿烂了。

原本,百姓们都担心等到麦子收割后,产量增加了指挥部肯定会追加公粮标准。却不料等到收割之后指挥部还是按照之前制定好的标准收取公粮,百姓们心中彻底信任并依赖革命军了。

平均每人种麦子田地两亩半,大约有一半的田地经过挖掘灌溉水渠后都成了水浇地。仅仅夏粮麦子,每人就可以收获到家里近四百斤。如果加上新垦土地种植的豆类,原本山上旱地种植各种豆类、谷子的平均每人还有一亩半,到时候又是一二百斤的粮食。单单目前的土地收获后,就有差不多每人六百斤的粮食可以拿回家。如果水浇地上赶快种植了黄豆,等到秋季最少又有二百斤黄豆。平均每人每年有八百斤的粮食,想想都叫人合不拢嘴。敞开肚皮吃吧,什么菜团子、粗面馍馍、粗面糊糊、清水般的小米汤,以后都可以说再见了。

刘富海的五十亩水浇地,麦子长势很旺,由于肥力充足,亩产平均可达三百斤。老娘说的不错,天水镇范围内雇不到割麦的人,西和县那里多的是。只要管饱了他们的饭,有的是闲人争着到自己家麦田上收割。

整个革命区,也可能只有刘富海敢雇用临时工了。

当刘富海雇用临时工后,连他都感到后悔。因为革命军的数百战士在收麦子的这几天都没有训练任务,在营长姬国卿命令下,所有的战士都以班为单位分散到各地去帮助乡亲们割麦子。没有足够的镰刀,战士们就有作战用的大刀。让刘富海更感到窝心的是,那些战士帮助乡亲们割完了麦子后还不吃乡亲们家里的饭。在麦收季节,营部命令各连以排为单位承包某个村子,战士们自带炊具和口粮。除了夜晚住在乡亲们家里外,白天的一日三餐都是吃自己带的口粮。

刘富海曾经找到了自己的两个排长儿子,要求他们随便一个排或者一个班到自己家中收自己家的麦子。两个儿子都不敢违令徇私情,刘富海闹到姬国卿处时,姬国卿当即命令刘大强指派一个班到河西村收割贸易公司经理家的麦子。

初步估计,革命区的百姓平均每人每年可收获八百斤粮食。可以说,革命区的百姓,从此家家户户都成了地主。再三确认不管日后收成如何,指挥部都不会加收公粮后,有些百姓们高兴得买来鞭炮燃放庆祝起来。每人每年八百斤粮,这在之前是做梦都不敢想的事。

西汉水河两岸可以灌溉的田地很多,由于常年战乱、天灾、匪祸等,没有人修筑堤坝,导致百分之九十的土地被河水冲毁淹没,成了荒滩。

麦收之后,首要任务自然是免费给百姓们发放黄豆种子,等到黄豆全部播种完毕后,每家每户必须抽出一人来修筑河堤。把西汉水河两岸的河堤修好了,最少能多出五倍的水浇地,可以多养活最少四万人。

届时,可以把山上的旱地全部遗弃,推行姬国卿设想好的“退耕还林”计划。西汉水河流域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近些时日姬国卿才听说西和县有个什么山,还是传说中伏羲的出生地。另外,也有人说秦始皇的祖先也出生在这个流域。由此可见,早期的中华文明起源,也包括西汉水河流域这一带。可以说,西汉水河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另外一个摇篮。

经过几千年的人类活动,山上的树木被砍伐后先后成为耕地,导致这一带的山区植被覆盖面积很小,水土流失非常严重。或许,这也是西汉水河含泥沙量很大的原因。

文化的发祥地和文明的摇篮,不应该是这样的,植树造林的想法一天天在姬国卿的脑子中生成并茁壮成长起来。

想让百姓们把山上的旱地废弃掉,栽种上树木,就必须给他们解决耕地的问题。修筑堤坝,开垦河滩地,日后灌溉又非常方便,粮食产量有了保障。届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