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拉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奇拉小说网 > 那些准到没话说的心理效应 > 专家并非不能质疑——权威效应

专家并非不能质疑——权威效应

前几年,有一部号称某“神医”所著的书出版上市,获得了空前火爆的销量。这位“神医”在他的著作中大肆宣扬他的养生理念。但没多久,这位仅五十岁的“神医”就因脑梗住进了医院,据传其同时还有“三高”症状——而这些,正是他声称可以用家常蔬菜“吃回去”的病症。

消息既出,坊间一片热闹,纷纷调侃:“这位先生,现在市场上绿豆很难买吗?”

“记者去采访,应顺便送点绿豆、茄子慰问慰问。”

话说这位先生,虽然通过兜售伪健康学说大赚了一笔,但他不是伪健康学说的始作俑者,他只不过是伪健康学家中的“又一个”,只不过比别人更成功一些而已。当然,他被捧得很高,于是摔得也更重。那为什么,民众当初会那样相信他的家常蔬菜治百病之说呢?

就要归结与心理学上的“权威效应”。

权威效应又称为“权威暗示效应”,是指一个地位高、威望大、受敬重的人,所说的话及所做的事容易引起别人的重视,并让人们相信其是正确的。

而在历史上,很多江湖术士就是靠这个给自己披上权威的外皮,借着权威效应而大赚了一笔。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类似的例子。比如有些人生病之后,医生对他说无可救药了,活不久了,他听了医生的话从此就一蹶不振,整日闷闷不乐,直至被自己的情绪吓死。反之,有些忽视权威效应继续保持积极乐观心态的人反而能不治而愈。

还有一些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在找工作时往往会倾向于向身边事业小成的长辈或者同僚求助,倾听他们的意见。然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个性,所

以这些意见听来听去就迷糊了。这些学生一会儿听叔叔的话做销售,一会儿又听阿姨的话做文员,最后只能是依旧彷徨。更不用说中国专家的权威效应了,前几年“中国大陆吃不起茶叶蛋”的事情就被闹得沸沸扬扬,搞不好台湾同胞还真以为大陆人吃不起茶叶蛋,这都是权威效应在作怪。

企事业单位以及商场、酒店、学校,甚至于一些娱乐场所,都会请地方上一些重要人物或名人雅士题写名称;很多书籍,也喜欢请名人题签;有的药品、保健品的宣传资料上,常常见到政界知名官员的题词和接见董事长、总裁的照片;这一切,都是权威效应在起作用。

美国的一部电影《落魄大厨》,就讲述了一个被权威效应影响的故事。男主人翁凯尔是一家知名餐厅的当家大厨,他厨艺极好,

在当地的饮食界有着很好的口碑。可有一次,他为权威美食评论家奥利弗·普莱特上了一道创新的“熔岩蛋糕”,却被批评得一无是处。奥利弗甚至连尝都没尝,只是将蛋糕拨开,看到里面的巧克力流淌出来,便评论他的蛋糕是垃圾,是没有烤熟的夹生蛋糕,甚至根本不听对方的解释便将评论发表在自己的“**”上。

因为奥利弗是美食权威,于是他这一条评论让所有的人都觉得凯尔的厨艺很糟,都不愿意去尝试他创新的菜品,甚至连合作多年的老板,都无法接受他。

凯尔仅仅因为这样一道创新的甜点,便丢掉了工作,跌入人生的低谷。可见,权威效应有多么可怕。

世上的事物皆具有两面性,当然“权威效应”是具有两面性的,有的情况下,信任权威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便

利。比如对于自然科学原理,即使在能力具备时也不必亲自证实,可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此时“权威效应”就发挥出了积极的作用。

“权威效应”的产生是由两方面造成的。一是“安全心理”,即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的思想、行为和语言是正确的,服从他们会使自己有种安全感,增加不会出错的“保险系数”。二是“认可心理”,即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的要求往往和社会要求相一致,按照权威人物的要求去做,会得到各方面的认可。

对于不同的人,“权威效应”所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所以在面对权威效应时我们要懂得“去其糟粕”,敢于质疑权威,推翻权威的错误言论。

适度地相信权威,但又不迷信权威,才会使自己少受其消极的影响,避免被引诱而做出不理智的选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