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拉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奇拉小说网 > M君的相亲小记 > 第197章 第十三次相亲112

第197章 第十三次相亲112

第197章 第十三次相亲112

m君闷闷不乐的去上班,又遇到一件屡见的糟心事。

一群同事在夸耀一个上级单位新来的人都学校好,进而称赞此人是青年才俊。

他对此本要秉承见怪不怪,任其泰山崩于前,而绝不变色的宗旨,心里却仍不免一阵苦楚。

那小伙子的学校不是双一流大学,不过是某一学科较为出名,且这孩子并非该专业毕业。

m君的学校是妥妥的双一流名校,排名稳稳当当站在全国前十五之列,可是工作后很少有人夸他的学校好。

开始的时候,他听到有人盛赞别人远不及其母校的学校,会觉得诧异,继而会有愤怒感,再后来也就当耳旁风了。

不过,心里终究不能真的云淡风轻。

为什么自己的学校明明远胜别人的学校,却没人竖起大拇哥来一句“好学校!”呢。

他苦思冥想后,得出结论:不是学校的问题,是他本人的问题。

那些人对学校的夸赞,也不是因学校的名头,而是在于人。

以今天的人为例,同事们夸赞的不是学校,甚至也不是那个人,而是在给未来的上级拍马屁。

他想明白这一层,不禁想起学校老师常讲的一句话“今日我以学校为荣,明日学校以我为荣”。

后半句,他铁定是做不到了。

其实,前半句,他也没做到。当人人忽视这个人的时候,谁会在意他是哪个名牌大学毕业的?若人人忽视某物,谁又能以此物为荣呢?

他实在是愧对学校,愧对学校历届优秀的毕业生们。

可是,他不偷不抢,不坑不骗,并未往学校的羽毛上抹黑,怎么就愧对了学校呢?

他愧对的哪里是学校,分明是他自己呀!

愧对自己该怎么办?

好像也不能怎么办。

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事竞成三千越甲可吞吴”的。

写出这句话的蒲松龄虽赢得身后盛名,却彻彻底底的落拓一生。

说实话,他觉得《聊斋志异》写得好,足可与四大古典名著分庭抗礼。

就像战国时期,那个体量不大的中山国,低调多年的宋国,其实都可与七雄并列为九国。

他看重中山国,并非因为自身是河北人,而是从客观角度出发。

人自是很难做到绝对客观,就好比齐国君主就不能正视中山称王,贬损其为千乘之国。

可所谓千乘之国能与七雄共同称王的,也就是中山与宋。

赵并中山,一跃而为天下强国。齐灭宋,招致列国因恐惧群起而攻之。

事实证明,这两国在齐国之外的大国视野里,早就是举足轻重,可影响战国局势走向的大国。

后人多有跟随齐国君臣短浅目光,以国土面积来贬损二国为小国的。

只能说这些人,一没好好看地图,二没真正看懂地图。

就好像,很多人读三国,搞不懂占有南阳的袁术为何敢称帝一样。

单看地图,袁术地盘不算大。但是,那都是少经战乱的肥沃富庶,人口稠密之地。也就是说他土地总量不多,但能产出更多军力、财力的有效土地很多。

这就好比一个小个子的举重运动员,通常掰手腕是可以赢比他高大一些的健美教练的。

二者力量的差别,不是由肌肉的膨大程度决定的,而是由肌肉的强度决定。

哎,又胡思乱想了。

他真想自罚一杯。

不过,不可以这样做。

李白斗酒诗百篇,孔子有百壶之量。

这是说的人家有成就的人。

一事无成的人要是把自己泡酒缸里,不就成了酒鬼或者醉猫了吗?

以百壶之量来说,不但无成者不可自称,也不能用来称呼别人,尤其不能拿来说比自己更成功的人。

三国时代,吴国有个大臣以此来称赞吴国皇帝,结果被对方砍了脑袋。

理由很奇葩。据说,是因为孔子空有帝王之才,却一辈子不能当君主。这位大臣把皇帝比作孔子,算是恶意腹诽。

那位大臣实在死的冤枉。

这位皇帝也太托大了些。孔子确实不是帝王,但是被比作孔子实在不算辱没此人。

这位暴虐的君主就是吴国末代皇帝孙皓。此人做事颇有点像在上游喝水,却责怪下游的羊弄脏水的老狼,霸道里满是地痞无赖的下流习性。

不过,此人有一点是胜过后主刘禅的。他还有几分胜过常人的胆色,不是一个完全色厉内荏的酒囊饭袋。

这暴君被人俘获后,当着帝国皇帝的面,嘲讽灭魏立晋的奸臣道,剥人面皮的酷刑,最适合用在乱臣贼子身上。

他还敢戒酒撒泼,在酒宴上,众敌环伺之下,大声唱出: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昔与汝为邻,今与汝为臣。

唱完,这位暴君还敢对着敌国君臣,毫不节制的放声痛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