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拉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奇拉小说网 > 每天读一点传统文化 > 第二节 历史悠远的风筝文化

第二节 历史悠远的风筝文化

风筝是国人再熟悉不过的文娱用品。每当天高云淡的日子,我们总能在广场或者较大的空地上看到迎风飞舞的风筝。可是,风筝是谁发明的?风筝和清明节有什么关系?我国什么地方出产的风筝最为著名?这些问题可能很多人都不是很明白。

带着这些问题,编者拟从风筝的发明、重要的风筝产地等几个方面简单介绍历史悠久的风筝文化。

清明节与风筝的发明

“像蝶不是蝶,像鸟不是鸟,清明前后天上飞,就怕雨水浇。”这一**间谜语,描述了清明节前后各地争放风筝的盛况。风筝是谁发明的?人们为什么要在清明节这一天放风筝呢?

风筝是一种玩具,在竹篾做成的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顺着风势就能放飞上天空,是人类最早的飞行器。风筝历史悠久,可一直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相传,其发明者是我国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史籍记载,“墨子为木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里面说的“木鹞”就是风筝的原型。墨子的学生鲁班,根据他的理想和设计,把竹子劈开削光滑,并用火烤弯,做成喜鹊的样子,称为“木鹊”。据说这架风筝在空中飞翔了三天之久。五代时期,李邺在鲁班制作的“木鹊”基础上制作了纸鸢,并将竹笛绑在纸鸢的头部,放飞时迎风作响,声如筝鸣,因此称为“风筝”。

在古人看来,放风筝并不单纯是一项娱乐活动,通过放风筝,还能带走自己身上的疾病和晦气。因此,很多人都会选择在清明节这一天放风筝,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疾病和晦气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飞得足够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似乎自己的疾病和晦气也随风飘走了。如《红楼梦》中,李纨劝林黛玉放风筝时说:“放风筝图的就是这一乐,所以叫放晦气。你该

多放些,把病根儿带去就好了。”

风筝在唐宋之后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对推进世界的发展和进步起了重要作用。风筝的飞行原理和现代飞机很相似,绳子的拉力,使风筝与空气相对运动,产生浮力,而空气动力学正是现代飞机制作的主要原理。为了纪念中国风筝对飞行事业的推动,不少国家博物馆收藏有中国风筝,如美国国家博物馆和英国博物馆。美国博物馆的一块牌子上写着:“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而英国博物馆则将中国风筝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宋徽宗与《宣和风筝谱》

风筝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但放风筝完全普及,成为全民喜爱的一项娱乐活动却是到了宋代以后。

宋代城市文化经济繁荣,民间手工业随之兴起,而风筝的制作也有了很大的改观。宋施行“偃武修文”的治国策略,大力提倡文学,提倡传统节日,为风筝的发展和成为节日娱乐活动之一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北宋时期,风筝是民间最常见的娱乐活动之一,不仅普通民众喜欢,连皇帝都亲自参与其中。宋徽宗就是一个风筝爱好者和大力倡导者。

据史籍记载,宋徽宗退朝之后很喜欢放风筝。除了自己在宫中放风筝外,他还主持编纂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风筝的著作《宣和风筝谱》。因为皇帝的提倡,当时的很多文人墨客都参与到放风筝活动中。因此,宋代风筝在扎制和装饰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当时,风筝已成为儿童们的普通玩具。同时,因为人们对于风筝需求的增加,开始出现一些专门制作风筝的职业,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就此展开研究。宋代元丰人高承在《事物纪原》中对民间风筝的历史渊源、名称等问题一一进行考证。有不少画家喜欢将民间放风筝的场景当作创作题材,如著

名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里面,就有对人们在清明这一天放风筝的描绘。

在风筝画里面,北宋初期画家郭忠恕的作品最受欢迎。著名文学家苏轼曾经专门撰文对其生平和创作进行记载:“郭忠恕,洛阳人,善书画,尤善山水。因与监察御史争朝堂,被贬乾州司户……有富家子喜画,日给美酒,待之甚厚,久乃以情言,且致匹素。郭忠恕先为画小童持线车放风鸯,引线数丈满之……”在这段文字里面,苏轼描写了郭忠恕刚正不阿的性格,还将其善于以风筝为题材进行创作的事迹如实地记录下来,这为研究宋代画家如何将风筝作为创作题材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风筝魏的传奇故事

“风筝魏”是我国著名民间艺术家,原名魏元泰,因为制作的风筝特别精美,广受欢迎而被尊称为“风筝魏”。

魏元泰是天津人,生活在清朝末年到新中国成立这段时期。因为家境贫寒,魏元泰从小就在一家扎彩铺当学徒。在当学徒期间,他善于钻研,吃苦耐劳,学会了做扎彩、风筝和其他小玩具的手艺。出师后,在父亲的帮助下在天津东门里大街开了一间扎彩铺,取名为“长清斋”。从此之后,魏元泰就将做风筝当作自己的事业。除了做一般扎彩外,他还细心反复观察和研究蜻蜓、蝴蝶、老鹰、燕子等动物的形态,观察它们的翅膀比例和飞翔时的动作,并将此用于风筝制作。魏元泰做风筝不仅是为了赚钱养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