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拉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奇拉小说网 > 每天读一点传统文化 > 第八章

第八章

民间工艺——精美绝伦的民俗瑰宝

我国民间工艺历史悠久,技艺精湛,种类丰富,传世佳作众多。近两年来,很多传世工艺品纷纷走出国门,在国外受到空前的热捧。风筝、剪纸、泥人、皮影等都散发出各自迷人的魅力。在这些看上去单薄的艺术品后,有着极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一幅“年年有鱼”的剪纸,造型简单,却暗含着每个中国人内心深处的美好期望——年年有余。

——

第一节 独具匠心的民间工艺品和艺术画

在我国文化史上,除了像顾恺之、吴道子这样鼎鼎有名的大画家之外,还有很多默默无闻的画家。顾恺之和吴道子在绘画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而这些默默无闻的画家可能并没有专业学习过绘画技巧。专业画家绘画,乃是出于内心的追求,而他们更多的时候是为了解决温饱。这群民间工艺画家,虽然大多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但他们一同努力开创的民间工艺画却一直流传下来,和国画一起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奇年画圣地杨柳青

杨柳青年画是我国著名民间木版年画,因产地位于天津杨柳青而得名。杨柳青年画因其高超的艺术水准,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杨柳青年画与苏州桃花坞年画齐名,并称“南桃北柳”。产生于元末明初,到现在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了,在清代雍正和乾隆年间备受欢迎。这种年画的制作方法为半印半画,先用木版雕出画面线纹,然后将墨印在纸上,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用彩笔填绘。一件杨柳青年画,一般要经过勾、刻、刷、画、裱等多道纯手工工序。杨柳青位于天津市西20公里,原来并不生产制作木板年画。元末明初,一位长于雕刻的民间艺人来到这里避难,逢年过节会刻些门神、灶王出卖。因为其制作精美,价格实在,很受当地人的欢迎。时间一久,跟他学习的人也变得多起来。明代永乐年间,大运河重新疏通,南方精致的纸张和水彩源源不断地运到杨柳青,为其木版年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到了清代中期,杨柳青木版年画达到鼎盛,当时的戴廉增画店一年生产的成品就达2000件,每件500张,可见其产量之大。据说当时的杨柳青镇“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是名副其实的绘画之乡。清朝后期,杨柳青年画开始衰落,直到民国著名版画家霍玉棠1926年创建了杨柳青镇最大的“玉成号”画庄,才渐

渐复苏。“**”期间,杨柳青年画改为胶版印刷,传统工艺濒临绝迹。

20世纪80年代,霍玉棠的儿子霍庆有继承了父亲的手艺,苦心经营传统工艺,使得曾几近绝迹的木版手工绘制的杨柳青年画得以复苏。

杨柳青画社现存古版6508块,其中:完整可印制的画版1305种,计5**3块;散版**5块。杨柳青年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构图饱满、寓意吉祥、雅俗共赏,又采用了刻绘结合的特色手法,刻工精美、绘制细腻、色彩绚丽,被认为是中国民间木版年画的出色代表,以其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文化连续性而饮誉海内外。

中国一绝高密扑灰画

元末明初,天下大乱,连年战争,民不聊生。朱元璋于1368年建立明朝之后,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鼓励生产的发展,但底层人民的生活还是很困难。当时生活在山东高密的王姓人家为了生计,除了努力耕种之外,还临摹一些文人画和庙宇壁画,拿到市场上去卖,补贴家用。销路渐渐增多,生活也逐渐变好之后,他们不再满足于原先的模仿,而是在模仿对象的基础上,进行了借鉴和创新,并创作出了最早的扑灰年画。扑灰年画初期大多以神像、墨屏花卉为主,到了明代中叶已经非常有名了。

到了清代乾隆年间,扑灰年画发展成熟。当时一个姓王的工匠招收了四个年轻人当学徒,开收徒之先河。为了生计,他们大量生产制作墨屏花卉画,拿到街上变卖,扩大了扑灰年画的行销范围和影响。之后,当地的很多人都学习扑灰年画,扑灰年画走出山东,行销到徐州、杨柳青东部、内蒙古和东北三省等地区。当时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胡玉显、赵大伦和杜万,他们的画又都各有侧重。

因为学习扑灰年画的大多是当地的农民,所以模仿文人情趣的画作逐渐减少。农民画家笔下更多展现现实生活中的人和物。人们在创作生产扑灰年画时,不管是取材于神话故事,戏剧故事,还是民间传说,都和现实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扑灰年画除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之外,还有史料价值,是后人探寻当时历史的“活化石”。

为了保持扑灰年画畅销不衰,农民画家不断地拓展题材领域,并参照其他画的各种技法加以改进,灵活运用。扑灰年画画家各有特点,但从大的方面来讲可以分为两派:一派以墨画墨屏为主,其画面典雅,素淡稳重,被称为“老抹画子”派;

另一派借鉴杨柳青木版年画和其他木版年画对色彩的运用技巧,以大红大绿来点染画面,以达到对比强烈的效果,被称为“大红大绿”派。

起初,为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