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拉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奇拉小说网 > 每天读一点传统文化 > 第七章

第七章

钧窑中心窑址在河南省禹县的八卦洞和钧台一带。钧窑生产规模大,工艺水平高,生产的品种非常丰富,曾经为北宋朝廷烧造陈设用具。

钧窑生产的产品中,青瓷占绝大多数。其斑斓绚丽的彩釉瓷,其基础釉也是青瓷的釉,不过青色较淡,同时加厚了釉层,因此釉层中有明显的乳浊现象,有浓有淡,使钧釉具有像宝石一样的荧光。因为有铜、铁、磷酸物质和微量的钴等元素作呈色剂,钧釉色泽比任何瓷窑体系都复杂绚丽。钧窑的红釉独具风采,有的像成熟的玫瑰,有的像浓艳欲滴的红海棠,有的像天空飘动的彩云,有的则像群山背后灿烂的晚霞,变化莫测,无一雷同。因此,人们称赞它奇妙的窑变为“钧窑无双”。它的做法是多次施釉,在还原火焰的高温中,使釉、彩渗透融熔,呈现出一种变幻莫测的艺术效果。

五、定窑

定窑的中心窑场在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和东西燕川村一带,宋代属定州,故名定窑。

定窑盛产白瓷,器物种类极为丰富,生产日常生活用具,如碗、盘、杯、碟、瓶等无

所不包,文房用具如水盂、砚台等。为适应当时饮茶风尚的需要,还生产很精细的研钵,供人们碾茶斗茶之用。

定窑白瓷工艺水平很高,胎料加工极细,经过良好的筛选、捏炼和陈腐,可塑性强,器物胎体洁白、细腻。因为原料中有丰富的瘠性成分,器物胎体虽薄而不变形,做工高超。定窑白瓷造型精巧,讲究装饰,其装饰技法有划花、刻花、印花和捏塑等。早期多用划花和刻花,花纹有莲瓣、牡丹、萱草等,画面简洁,线条挺拔,刚劲有力,工艺精细;晚期多为印花装饰。故宫博物院现珍藏有大批定窑印花白瓷。

六、哥窑

哥窑存在与否、窑址在何处,学术界至今仍存在较大的争议。

据明代《浙江通志》等文献记载,相传在龙泉地区有章氏兄弟擅长烧瓷,兄叫章生一,弟叫章生二。弟弟章生二以生产青瓷为主,哥哥章生一生产青釉开片瓷。其实龙泉县境内并未发现章生一和章生二办窑的任何遗迹,而将章生一办的窑厂称为哥窑也就站不住脚。

哥窑在明代被认定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产品胎体薄而致密,器边(如口沿、圈足底)隐露胎色。釉面开大小相错的冰裂纹,大片的颜色较深,呈铁褐色,小片的颜色较浅,呈金黄色,被称为“金丝铁线”纹。哥窑瓷器非常珍贵,据统计,全世界仅有一百余件。

景德镇和青花瓷

明代瓷器工艺继续向前发展,并取得了质的飞越。

两宋积贫积弱,北宋被金所灭,南宋为元所灭。两宋灭亡后,很多著名的瓷窑都倒闭了。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景德镇迅速崛起,并成为我国的瓷器中心,以至于有“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镇”这样的说法。

景德镇在元代的时候崛起。那里有优质的瓷土,丰富的柴草和水源,虽然远离繁华的经济中心,地理位置偏僻,但是昌江、鄱阳湖通长江,水运便利,发展制瓷手工业的条件可谓得天独厚。元末明初的时候,天下大乱,而景德镇相对平静,全国各地的陶工都来

到这里依靠技艺谋生,制瓷工艺和经验都得到交流。在很多瓷窑败落的情况下,景德镇制瓷工艺却获得了迅猛的发展。本地优质的资源和当时动荡的局势是景德镇得以崛起的两个主要原因。

景德镇在元代主要生产白瓷和青白瓷。景德镇的白瓷器物主要是生活用具,有碗、盘、杯、罐、壶等。白瓷胎体致密,胎壁很薄,纹路细密,洁白无瑕。青白瓷产量极大,但许多作品不如宋代青白瓷致密,透光度也稍差,施釉不够均匀。

在白瓷发展的基础上,景德镇于明代生产出精美绝伦的青花瓷,享誉世界。到了明代,新的钴料开采出来,青花艺术得到极大发展,成为彩瓷的主流。生产青花的瓷窑,除景德镇外,还有福建、广东、云南等省,其中以景德镇产品最佳。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在各个时期有不同的艺术成就和风格。永乐、宣德年间的青花瓷是当之无愧的艺术瑰宝,“开一代未有之奇”,其深沉苍翠的蓝色明艳浑厚,令人叹为观止。当时的工匠文化素质比较高,绘瓷技巧娴熟,所绘花纹像采用了国画中的皴法,流畅的线条中出现黑褐色结晶斑块,发出明亮的铅光。青花瓷上面的画浓淡协调,生动自然。到明朝中期,青花瓷画面疏朗淡雅,线条细腻,像国画中的工笔画一样。到了晚明时期,青花瓷因为钴料品质有变化,有的颜色变得灰淡安静,蓝花也很耐看;有的青花颜色极浓,蓝中泛紫。

明代青花瓷销量极大,亚洲几乎所有国家都有发现,甚至美洲的一些文化遗迹中都有发现。青花瓷高度的艺术价值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博物馆争相收藏的精品。

青花瓷在材料上的秘诀就是氧化钴,以氧化钴在白色的胎体上作画,然后上釉,经过高温烧制便成了青花。因为氧化钴一经高温,就变成蓝色。乳白色的底子,上面加上清澈的蓝色,外面罩上透明的釉,从而达到鲜洁光亮、清雅透明的效果。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