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拉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奇拉小说网 > 每天读一点传统文化 > 第四节 历史久远的八大菜系

第四节 历史久远的八大菜系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全国各地都有了川菜馆,川菜中独具特色的,以麻辣为主的火锅更是风靡全国。无论冬夏,四川或重庆火锅都是人们出去用餐的优先选择。川菜在我国八大菜系中是最受欢迎的,在我国烹饪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其受众广泛,又被称为“百姓菜”。如此受人欢迎的川菜,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

四川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天府之国”,文化底蕴深厚,东边通向两湖,北接陕西和甘肃,西通西藏和青海,南达云南和贵州,交通优势明显。作为交通枢纽的四川,逐渐成为东西南北各种文化的交流中心,在饮食上融会了东西南北各个风味的特点,博采众家之长,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川菜。

四川位于长江上游,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辖区内河流众多,自然生态环境较好,成都平原是我国的几大粮食产区之一。至于蔬菜和各种家畜家禽,山珍野味,更是数不胜数。丰富的原料,为川菜的麻辣生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川菜采用作料丰富,有干烧、鱼香、怪味、椒麻、红油、姜汁、糖醋、荔枝、蒜泥等复合味型,造就了其“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特点。川菜所采用的烹调方法也很多,有炒、滑、熘、爆、煸、炸、煮、煨等,其中小煎、小炒、干煸和干烧都有比较独到的地方。

川菜以麻辣为主,这与当地的气候环境有很大关系。曾经是四川辖区的重庆,名列“三大火炉”之中,整个四川夏天都比较热。食用麻辣的食品,能给人提神,还可以排除一些湿气。

奢侈又清淡的闽南菜

福建和广东一样,在先秦两汉时期都是不毛之地,文化极为落后。因为瘴气弥漫,很不适合人类生存。到了唐代,南方的优势逐渐凸现出来。隋朝开通的京杭大运河,将南北经济文化连接起来。从安史之乱发生到明朝建立这600多年的时间里,许多北方人因为战乱迁往南方,不少选择广东和福建南部作为居住地。这些南迁的汉人,除了给当地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之外,

还带来了中原地区悠久而又独具魅力的饮食文化。就这样,闽南菜在民族交融的过程中逐渐形成。

闽南菜中以泉州菜作为代表,很好地保存了古代北方的一些饮食文化和烹调技术,如“羹”,泉州的肉羹、虫豪仔羹、粉羹都保留了最古朴的烹调方法。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唐宋以来就是我国商贸对外交往的重要门户。当时很多外国人来泉州经商,并将他们独特的饮食习惯带到了泉州。如目前在泉州流行的沙嗲菜,原本是印度尼西亚的著名菜式,就是在那个时期传到泉州的。

闽南地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背靠武夷山,海岸线较长,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和热量都很充足。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为闽南人带来了种类丰富的海鲜,以及其他地区不大容易能找到的山珍野味,保证了闽南菜的丰盛。此外,闽南菜的调味品也值得一提。明代郑和下西洋后,从东南亚带回来咖喱、沙茶、芥末等香辣型的调料,形成了以本地口味为主题,同时具有西餐的独特风格。

不过,现在的闽南菜随着人们口味的变化,已经改变了过去调料很多、味道很浓的特点,变得清鲜香脆,口味清淡,酸甜适宜。

苏菜与《随园食单》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这些俗语或者诗句,都道出了江浙地区的繁华,和人们生活的富足。

江苏东部靠海,省内大小湖泊星罗棋布,水产品和海产品都非常丰富,是我国有名的鱼米之乡。因为丰富的水产品原料,苏菜擅长烹制鲜活淡水产品,讲究刀功,注重火功。久而久之,形成了擅长炖、焖、蒸、炒,重视调汤,保持原汁,风味清鲜,浓而不腻,淡而不薄,酥松脱骨而不失其形,滑嫩爽脆而不失其味的苏菜。

苏菜由金陵菜、淮扬菜、苏锡菜、徐海菜组成。其味清鲜,咸中稍甜,注重本味,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其制作特点是:用料广泛,以江河湖海水鲜为主;刀功精细,烹调方法多样,擅长炖、焖、煨、焐;追求本味,清鲜平和;菜品风格雅丽,形质均美。

清代文学家袁枚长期在江苏生活,对苏菜情有独钟,在这里写下了我国烹饪史上的经典巨著《随园食单》。所谓“随园食单”,其实就是他把自己在江南吃过,或者听过的美味佳肴,用小品文的形式做的一个记录。这是一本系统论述烹饪技术和南北菜点的重要著作,现在已经被译为英语、法语、日语等多种语言。

《随园食单》在1792年出版,分为须知单、戒单、海鲜单、江鲜单、特牲单、杂牲单、羽族单、水族有鳞单、水族无鳞单、杂素单、小菜单、点心单等十四个方面,用大量的篇幅详细描述了我国从14世纪至18世纪中流行的 326种南北菜肴和点心,对于美酒名茶也有涉及。据研究过《随园食单》的专家介绍,这本书出版以来,中国的菜肴到现在都没发生根本性变化,而袁枚推崇的很多美食,到现在还为很多人所追捧。

苏菜中比较著名的菜品有松鼠色、蛋烧卖、美人肝、凤尾虾等。此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