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拉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奇拉小说网 > 每天读一点传统文化 > 第五章

第五章

饮食厨艺——舌尖上的美食盛宴

近年来,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的热播,人们对于饮食文化的兴趣变得空前高涨。这里,我们更多的是思考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例如原始人类都吃些什么,烹调什么时候出现的,如何靠饮食来养生……

饮食不仅仅和舌头有关,不仅仅和味觉有关,它背后的文化内涵,更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

第一节 风雅的饮食之道

我国幅员辽阔,从北到南,跨越寒带、温带和热带等几个纬度地带。多样的气候环境,使得很多动植物都能繁衍生长。因此,我国菜蔬种类丰富。古代先民很早就注重饮食,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孟子说“民以食为天”,而老子则将治国的大道理和厨艺结合起来。因此,我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繁荣、精致。

原始社会茹毛饮血的饮食文化

当我们吃着香喷喷的早点时,偶尔会想这样的问题——古人吃早餐吗?他们吃什么?

对于这些,先秦的典籍记载很少。这给后人要了解远古的饮食文化带来了不少麻烦,不过,我们依然可以依靠现代的考古技术,并结合较少的史料来考证古代饮食文化。

火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得以进入文明社会的要素之一。有了火,人们就可以将食物烤熟或煮熟,就可以取暖,还能起到驱逐野兽的效果。在生火技术发明之前,人们是怎么吃的呢?据《礼记·礼运》篇记载:“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 夏

则居橧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 衣其羽皮。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意思是,在很久之前,先民们还不会建造房屋,因此只能居住在山洞里面。那个时候,人们也还没有掌握生火技术,就只能食用植物的果实,以及飞禽走兽身上的肉。因为生产力低下,他们甚至连动物的皮毛也一块吃了。那时人们还不会织布,就将动物的皮毛做成衣服。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圣者发明了生火技术。《礼记》里面的这段记载,就是成语“茹毛饮血”的由来。

考古工作者在距今100多万年前生活的云南元谋人遗迹里发现了用火的痕迹,但这很可能是自然火,而不是人工发明或加以保存的。考古学界更倾向于认为,真正掌握用火技术的是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前的北京人。不过,北京人虽然学会了用火,却没有学会如何用火来对食物进行加工。在我国的****中,最初人类食用果实或者兽肉都是生的。有一次雷电引起的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因为火势很猛,人们无法到山里面去寻找食物。而等大火自己熄灭后,山里面的动物已经逃走或者被烧死了。人们只好食用那些被烧焦的动物。这一吃才发现,烧过的肉要比生肉好吃多了。人类学会用火来加工食物,很可能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始的。

烹调的出现

烹调的出现是一个伟大的进步。据考古发现,人们掌握烹调技术,最晚可以追

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所谓“烹”,就是用火煮或者烤;所谓“调”,就是加上各种调料。烹调的出现很快就丰富了人们的味觉,吃东西不再像原来一样只是为了填饱肚子,还可以充分享受那独特的美味。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食用的食物原料,还是来源于采集和狩猎,并不充裕。值得一提的是,人们已经发现了一些调味品,如粗盐、梅子等。从考古发现来看,这个时期的炊具已经很丰富了,有陶制的鼎、甑、鬲、釜、罐和地灶、砖灶、石灶等。不过,我国饮食文化在这个时期仍然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如当时最好的美味就是彭祖为帝尧调制的野鸡汤。

到了夏商周时期,烹调取得飞速进展。这个时候,人们已经学会了种植五谷,我国开始从游牧社会向农耕社会转变。青铜冶炼技术的成熟为烹调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现在考古出土的青铜器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炊具。此外,调味品也增多了,米醋和姜都已经出现。饮食的作用不仅仅是满足人的口腹之欲,而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化。夏商周时期的人们认为,饮食和人的健康有很大关系,周王朝设置了食官这样的职位,专门负责饮食。此外,吃饭的时候再也不能像原来那样大嚼大咽了,而要注意自己的形象,如孔子就曾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从秦到唐的近一千年时间里,我国的烹调技术得到了空前发展。张骞出使西域之后,从西域引进了很多植物,

如茄子、大蒜、西瓜、黄瓜、扁豆、刀豆等,极大丰富了供人食用的蔬菜种类。据《盐铁论》记载,到了冬季,西汉的菜市场上仍然有蔬菜出售。此外,饭店也开始大量出现。在唐代以前,我国的经济中心一直位于北方,很多人也都喜欢吃北方菜,北方菜系在这个时候已经崭露头角。安史之乱以后,经济中心南移,人口也大量南迁。到了元代,南北人口的比例为八比二,人们在烹调的时候,结合南方的气候特点,逐渐形成了川菜、粤菜等南方菜系。

饮食养生第一人彭祖

彭祖是我国传说中最长寿的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