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拉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奇拉小说网 > 每天读一点传统文化 > 第五节 武术的延伸——游戏杂技

第五节 武术的延伸——游戏杂技

失败了,只好喝酒。

凤凰衔书

凤凰衔书这种杂技在现在很少听说了,在古代却是很出名的。据考证,这种杂技可能出现于东晋时期。当时,宫廷艺人为了取悦统治者,创作了杂技凤凰衔书。

这种杂技在南北朝时期特别盛行。据古籍《邺中记》记载,皇帝石虎与皇后在寺庙里用五色纸写好诏书,然后放到用木做成,并且周身都涂满了美丽颜色的凤凰口中,再让人用线将凤凰从高空飞下,被称为“凤诏”。

宋代人也很喜欢玩这种杂技,不过载体变成了金鸡。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当表演皇帝赦免罪犯时,会在金鸡口中含上写有“皇帝万岁”的条幅。然后,一个赤裸上身的杂技艺人会爬到竿顶,从金鸡口中取下赦书,之后开始敲锣打鼓,给“犯人”开枷去锁,以示天威浩荡。

无论是“凤凰含书”还是“金鸡衔书”,它们都是带有机关布景的大型杂技,并没有难度特别高的动作,完全靠机关运作,能让凤凰或金鸡上下翻飞。

秋千

秋千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项古老的民俗活动。

据民俗学家研究考证,古代的先人们为了取得食物,常常会攀藤上树,久而久之,就创造了秋千这一民俗活动。起初,秋千不叫秋千,而叫千秋。这种活动相传是生活在北

方的少数民族山戎发明的。春秋时期,齐桓公**山戎,将“千秋”带回了中原。到了汉朝,汉武帝在皇宫里面设宴祈祷,希望自己能够拥有千秋之寿。除了祭祀之外,还让宫女们耍“千秋”为乐。为了避讳,就将“千秋”二字倒转为“秋千”。此后,这种民俗活动逐渐发展成为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秋千在唐代特别盛行,大诗人杜甫就曾写过关于秋千的诗。他的诗歌《长安清明》里面有“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交映画秋千”这样的句子,说明秋千在当时很受欢迎。

自元代以后,人们通常会在清明节这天玩秋千,因此,清明节一度被称为秋千节。

身临其境的仿声口技

在经典名著《水浒传》中,鼓上蚤时迁奉命前去偷金枪手徐宁的金丝甲。时迁伏在徐宁家的房顶,一动不动。到了晚上,实在支持不住了,就动了动身子,没想到被警惕性极高的徐宁发现了。徐宁要起身查看,时迁慌忙学起耗子叫的声音,总算糊弄过去了,最后成功偷走金丝甲。

时迁的这种技能叫作口技,在此之前已经有漫长的历史了。

据司马迁《史记》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口技这种特殊的杂技就已经出现了。不过,当时的口技是作为一种实际应用的技能。孟尝君逃到函谷关时,因为关门要到鸡叫才打开而困在关内。正当束手无策的时候,他手下一个很不起眼的幕僚学鸡叫,函谷关附近的鸡也跟着都叫了起来。听到鸡叫声,守关的士兵以为天亮了,就打开城门,孟尝君也趁机脱离了险境。王粲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掌握了口技的本领,生前很喜欢学“驴叫”,而且学得很好。他去世之后,魏文帝曹丕非常悲痛,为了沉痛悼念,竟带领群臣学驴叫来送行。

口技虽然有漫长的历史,但发展成熟,成为一门杂技,在公众场合表演是在宋代才出现的。据《武林旧事》记载,口技最初并不叫口技,而是叫作“吟叫”。口技在明清之际发展到高峰,出现了两大流派:一派学魏晋,擅长长啸;一派讲究像声逼真,被称为口戏。其中,以后者的影响最大。

清代学者徐珂在《清稗类钞·戏剧类·口技》中说:“口技为百戏之一种,或谓之曰口戏。能同时为各种音响或数人声口,及鸟兽叫唤,以悦座客。俗谓之隔壁戏,又曰肖声、曰相声、曰象声、曰像声。盖以八仙桌横摆,围以布幔,一人藏于中,惟有扇子一把,木板一块,闻者初不料为一人所作也。”表演这种技能的人,拟声的本领都非常高超,听众能听到鸡鸣狗叫,吵架声,小孩子的哭声,老鼠的叫声等,无不惟妙惟肖。等到拉开帷幕,却发现里面不过是一个人,一把扇子和一块木板。清代口技之高超,由此可见一斑。

著名文学家林嗣环在《秋声诗自序》中记录了一位在京城中从事口技的人。他坐在八尺宽的“围障”中,以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把抚尺作为道具,进行口技表演。首先,人们听到了远处的狗叫声,接着,妇人被吵醒,和丈夫说话。过了一会,小孩也被吵醒了,哇哇大哭。这些都很一般,更加高超的

是,他模拟了一个人大叫着火,接着便是丈夫和妇人的呼喊声,小孩子的哭叫声,千百个的呼声和哭声,千百条狗的叫声,中间还夹杂着火烧得“剥剥”的声音,以及风呼呼吹响的声音,最后便是抢夺声、泼水声,房倒屋塌声和千万人呼救的声音。因为其表演艺术的精湛,给听众一种极为逼真的感觉,以至于不少人起身想要逃跑或者想要去救火。这时,艺人将抚尺一拍,拉开帷幕,人们才想起来自己只是在欣赏口技而已。

庙会与狮子舞

现在在北京过春节,只要没什么事情,人们都会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