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拉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奇拉小说网 > 每天读一点传统文化 > 第八节 名画背后的传奇故事

第八节 名画背后的传奇故事

虎图》的历史考证

《舍身饲虎图》是敦煌莫高窟里面最出名的壁画之一,现藏于第428窟,开凿于北周。这幅壁画描绘了萨垂那太子舍身饲虎的故事。

据佛教经典记载,古代南瞻部洲有一个强盛的国家萨垂那。国王有三个儿子,最小的叫摩诃萨青,生性善良,是佛祖的前身。一天,国王和王后带着三个儿子和大臣们前去游玩。摩诃萨青很高兴,在丛林之中穿梭玩耍。在森林里面,他看到一只雌老虎和两只小老虎。雌老虎好多天没吃东西,骨瘦如柴,想要吃掉小老虎。

摩诃萨青就问哥哥:“这只雌老虎快要饿死了,它会吃掉小老虎吗?”哥哥说:“如果雌老虎饿死,小老虎因为没有哺乳,也会饿死。”

摩诃萨青问:“怎样才能让这只雌老虎不吃小老虎呢?”

“喂它一些鲜肉吧!”

“让他吃人肉可以吗?”摩诃萨青又问。

“可以,可是这样一来,人就不能活下去了啊。”哥哥说。

说完之后,他们又接着往前走。走到半路,摩诃萨青借口返回那个地方,将自己送到老虎口前。雌老虎虽然饥饿,但是没有力气吃他了。他就找来很尖的木棒,戳破自己的身体。很快,鲜血就流了出来。老虎闻到鲜血的味道,顿时

来了精神,很快就把他吃了。等到哥哥们返回来找他的时候,只剩下一堆白骨。国王和王后知道后,一家人放声大哭。摩诃萨青王子舍身喂老虎,死后成佛。他在天上看到父母兄弟围着自己的骸骨哭泣,就说:“我是摩诃萨青,舍身喂虎,因此成佛。生死是世间常有的事情,你们不要为我感到烦恼,多做些善事吧!”

国王回去后,命令造起七宝塔,厚葬了摩诃萨青的尸体。

《清明上河图》与北宋市民经济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唯一流传到后世的画作,我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这幅画纵高25.2厘米,横长525厘米,用长卷的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描绘了北宋汴京(今开封)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反映了当时的城市经济。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各式各样的人物814个,牛、骡、驴等牲畜73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上面的房屋、桥梁、城楼等都各有特色,生动地再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是不可估量的。

《清明上河图》在我国绘画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张择端之前,虽然也有顾恺之和吴道子等著名的人物画家,但他们笔下表现的不是宗教,就是帝王将相。张择端突破了这种传统,开始在绘画中表现普通人的生活,对当时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如人际关系,风土人情,建筑特点等,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绘。这一方面是因为画家自身的追求,一方面也受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

据历史学家分析,当时宋朝的国民经济占世界的80%以上,由此可以想见宋代经济的发达。此外,我国对世界做出重大贡献的“四大发明”,其中三项出现在宋朝。与此相对应,宋朝统治者对文化特别重视,读书人受到极大的尊重。随着市民经济的发达,市民文化如小说、戏曲等接近底层百姓的文学形式,开始萌芽。这样的时代背景,为张择端创作《清明上河图》提供了良好契机。

《清明上河图》从郊外田野、汴河两岸,一直描绘到市井、街道,规模

宏大,场面繁杂。张择端使用鸟瞰的构图方法,将规模宏大的场面妥贴地安置在横不过两丈、高不过一尺的画面上,造成“方寸之内,百里之回”的宏伟气势,表现出画家娴熟的技巧。这幅画在人物和景物刻画方面,达到了惟妙惟肖的境界。画里面的几百个人物,大的不过一寸,小的才一二分,但什么样的人都有,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这些人或走或立,或问或答,或买或卖,或骑马或乘轿,或饮酒或品茶……神态各异,无不生动传神。

《清明上河图》问世以来,就成为历代帝王、权贵们竞相争夺的稀世珍宝。清朝灭亡后,废帝溥仪将这幅画携带出宫。新中国成立后,溥仪将这幅画捐献给了北京故宫博物院。

《雪夜访戴图》的成画故事

《雪夜访戴图》是元代著名画家张渥的代表作品,取材于晋代王徽之雪夜访问戴逵的历史故事。因为“雪夜访戴”这个故事有“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高妙寓意。很多画家都喜欢以此为题材,历史上比较出名的版本就有一百多个。其中,张渥这幅画工笔细描,取景淡雅清新,别具一格,最具代表性。

《雪夜访戴图》纵高91.8厘米,横长39.8厘米。张渥用简练的线条,表现出当时的严寒,并出色地刻画出了人物的精神面貌。河岸旁的古树枝干,或者突兀遒劲,或者浓墨渲染,或者淡墨勾勒,都表现出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底。在画中,王徽之坐在船舱里,正在看书,神态生动。画家用出色的笔调将王徽之高雅的气质表现了出来。

“雪夜访戴”的故事,最初记载于《世说新语》。王徽之是东晋名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