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拉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奇拉小说网 > 每天读一点传统文化 > 第五节 古代书法的字里千秋

第五节 古代书法的字里千秋

中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当中国文化开始以书面的形式积累和传承时,书法艺术就萌芽了。从最初的甲骨文、金文,到大篆、小篆、隶书,再到后来的楷书、行书、草书,无不彰显出中国书法艺术的优美和独特的魅力。

我国早期的汉字,如甲骨文和金文,都具有一定的艺术美感。到了秦代,文字统一,篆书出现,书法这种艺术已经逐步成熟。此后,书法在每个朝代都有所发展,汉朝的隶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行书,古朴的魏碑,唐代的楷书和草书,宋代的“尚意”书风,无不在我国书法史上大放异彩。

篆书与篆刻

汉字的历史虽然悠久,但在秦朝建立之前是散乱的。各个诸侯国之间使用的文字不尽相同。秦始皇为了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开始着力推行一些利于统一的制度。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便是文字的统一,即史书上记载的“书同文”。

据历史记载,秦朝丞相李斯以秦国的大篆为主,按照方便识别,尤其是方便书写和推广的原则,对战国以来混乱的文字进行规范。为此,李斯还专门写作了《仓颉篇》。这对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李斯主持规范的这种文字,在历史上被称为“秦篆”,为区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为“小篆”。因为李斯是最重要的规范者和书写者,这种文字也被称为“斯篆”。

因为年代久远,小篆留存下来的不多。据说,秦始皇巡游全国各地的时候,每到一个地方,通常都会让人在石头上刻字,作为标记。据学者考证,这些文字大多都出自李斯之手。李斯的字具有瘦、硬的特点,是小篆中的正宗。就目前的考古发现而言,篆书主要的石刻分布在泰山、峄山、琅玡、芝罘、碣石和会稽六处。其中,琅玡和泰山的两处石刻还能看见,但能辨认清楚的字已经不多了。至于其余四个地方,现在连当年铸刻的石头都找不到了。

秦代虽然明文规定在全国推行“小篆”,但并未因此将以前流行的各种字体毁掉,而是保存了下来。因此,后世有“秦书八体”(即秦代比较流行的八种书法体,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隶书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隶书。隶书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雏形,到秦代基本发展成熟。据古籍记载,秦代有一个叫程邈的小吏,因为犯罪被关押在运杨监狱。他觉得小篆书写起来很困难,就想要创出一种更加简便的书写字体。经过努力,他终于成功了。不过,他发明的这种写法虽然便于书写和识别,但并非正式使用的写法。又因为这种字体主要在下层小吏之间通用,因此被称为“隶书”(即“吏书”的谐音)。

篆书被隶书取代后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古代的文人们将这种优美的文字用于印章,这直接促成了篆刻的兴盛。

汉隶的波磔之美

隶书在汉代发展成熟,并成为最重要的书写方式。东汉碑刻上的隶书,笔势生动,风格多样,艺术成就极高。近两千年过去了,还有很多人模仿东汉碑刻上的隶书,可见其不朽的艺术魅力。在我国书法史上,隶书在汉和唐都比较盛行。唐代的隶书碑刻上,字比较多,而且没有什么变化,比较刻板。因此,学习隶书的人,大多将汉代碑刻作为摹本。为了和生硬呆板的“唐隶”区分开来,汉代的隶书被称为“汉隶”。

相对于书法中的楷书、行书

等字体来讲,隶书要难学习得多。不少人在经过艰苦的学习后,都能写一手好的楷书或者行书,但能写一手好隶书的却凤毛麟角。这是为什么呢?汉代的时候,造纸术还没出现,人们写字都是在竹简或者木片上。当毛笔锋落在竹简或木片上的时候,水平线条会被竹简纵向的纤维影响,而横向的水平线在遇到纤维阻碍就会用力。因为纤维阻碍,笔势越到尾端就会越重。应该说,书写材质是构成汉隶波磔之美的重要因素。

人们在书写隶书的时候发现了水平线条的重要性,同时开始修饰和美化这一水平线,最终形成“波磔”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现代著名作家、学者蒋勋先生对汉隶的这种波磔之美有很精彩的描述。他说:“‘波磔’如同中国建筑里的‘飞檐’——建筑学者称为‘凹曲屋面’。利用往上升起的斗拱,把屋宇尾端拉长而且起翘,如同鸟飞翔时张开的翅翼,形成东方建筑特有的飞檐美感。”生动而又形象地解释了汉隶的波磔之美。

汉隶的代表作有《曹全碑》《张迁碑》《礼器碑》《汉鲁相乙瑛奏置孔庙百石卒史碑》和《史晨前后碑》等。其中,最卓越的是《曹全碑》。《曹全碑》全称为《汉郃阳令曹全碑》,高约1.7米,宽约0.**米,长方形。碑身两面都刻有隶书铭文。碑的阳面(即南面,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共有20列,每列45字,另一面有5列,每列字数不等。这一重要碑刻在明代中期被发现,受到历代书家的推崇。到了明代末年,《曹全碑》碑石断裂,因此人们现在看到的大多是断裂后的拓本。1956年,《曹全碑》移入陕西省西安博物馆碑林保存。《曹全碑》是汉隶中的精品,以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为历代书家竞相临摹的对象。

别具一格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