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拉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奇拉小说网 > 小窗自纪(精装典藏本) > 第七三则

第七三则

逸字是山林关目①,用于情趣,则清远多致②;用于事务,则散漫③无功。

【注释】

①逸:闲适,安乐。山林:指隐居。关目:本义是指戏曲、小说中的重要情节,这里是指关键所在。

②清远多致:清明高远而富于情趣。

③散漫:此处指注意力分散,不专心。

【译文】

“逸”这个字是隐居山林的要义和关键,用在情怀志趣方面,则显得清幽高远;若是用于处理事务方面,就会散漫没有成效。

【评点】

若论做人,“逸”是好的,闲情逸致,吟赏烟霞,于想行处行,于想止处止。可是若论做事,“逸”则不好,流荡散漫,随心所欲,没有规划,没有计划,没有制度,没有进度,结果必不成功。

做人是功夫,做事是能力。有做人的大境界、大功夫自然是好;或是生在俗世,也要有经纶事务的能力。在这方面,我们不妨向慈禧手下的大太监李莲英学一学。这个人虽然是坏的,可是他做事的细致、周到却值得略为借鉴。《宫女谈往录》是一本纪实性的书,写到慈禧游湖。为了

把这件事办得圆满、漂亮,且看需要做多少工作:

“老太后游湖可不是简单的事。俗话说‘车动铃铛响’,只要老太后一动,外至护军内至敬事房的人都得动起来。沿着围墙一带要严加巡逻,闲杂人等不论做什么的,也要离开园墙半里路远,免得往里扔东西,惊了驾。至于敬事房的人就彻夜不得安闲了。先说寿膳房,要随船供应食物,原来几百人的寿膳房现在要选二十几个人在船上供应菜饭,这就要很费斟酌了。伺候船坞的人也要像我们伺候储秀宫一样,收拾得桌椅整洁,一尘不染。这就忙坏了李莲英,他随处察看,凡事必须他点头,才算安排妥当。这期间不知有多少人挨罚挨打受申斥。李莲英对这些事是丝毫不将就的。”

慈禧乘坐的龙舟铺陈不必说,自是上上品,还有陪同她游湖的龙舟,两条船上都坐了人,开始游湖了,龙舟在前,副舟在后,然后且看安排:

“又有两只小船由前面左右两个方向,向龙舟靠拢,正好迎着龙舟隔十几丈远漂荡着。有时这两小船并行在龙舟前面,

有时参差着在龙舟左右,活像龙舟的两只触角。另外又有两只小船驶来了,直驶向龙舟的两旁,很清楚地看到一只船上有闪闪发光的铜茶炊,那是御茶房的船,伺候老太后用茶水的;另一只炊烟袅袅,那是寿膳房的船,是伺候老太后用膳的。湖面上远处又三三两两点缀着一些小船,船很小,小太监管那些小船叫瓢扇扇,一个艄公,另一个人蹲在船上,泊在荷花丛里,仿佛采莲似的,颇有江南水乡的味道。……突然远处的笛声从前边水面上飘拂而来,忽高忽低,时断时续,随风飘动,引得人的思绪也起伏动荡。那边一定另有个掌檀板的人,轻敲慢点,似有赞叹笛声的意思。一会儿东面的笛声断了,西面的箫声又起来,呜呜咽咽,声音又沉又远,让人听了忘情于一切。船慢慢地行着,箫声不断地飘来。箫声还没停,东面船上的一支管子又继续响起来,嘹亮的声音顿时使人心情爽朗,檀板也变得清脆悦耳。这是前面的两只像触角似的游船专为伺候老太后奏的细乐,是升平署精心安排的。”

大家都侧耳细听,沉醉在歌管之中的时候,李莲英却不敢偷闲,他和另一个太监悄悄溜到船尾往四下望,那三三两两小瓢扇扇上的人也站起来望着龙舟,看看李总管有没有吩咐,这也是李莲英特意安排的,有什么临时谕旨,招呼小瓢扇扇迅速传达。没事时就装作采莲人,作为点缀。

该吃饭了,慈禧吩咐一声传膳,下面就是李莲英的功夫。他溜到船尾,“用准备好的竹筒喇叭一吹,不许用刺耳的金属响器,怕惊了驾,低低的三长声,就见左右的小船都迅速地行动起来。前面奏乐的两只小船也靠拢在一起了。带着茶炊膳具的小船,一只在龙舟左,一只在龙舟右,双双迅速地靠近龙舟,用翘板各自搭成两行的人行路跟龙舟连接起来。东边的一只作为上菜的船,西边的一只是接撤菜的船。太监们各就各位,井井有条,肃然站立,鸦雀无声。上菜像钟表一样,该停的停,该走的走,但开表的钥匙是在李莲英的手里。漂泊在湖面上的装作采莲的小瓢扇扇也‘之’字长蛇地连缀起来,一直连缀到最

近岸边的码头。码头上内奏事处的、寿膳房的、御茶房的、御药房的也恭敬待命,随时听候召唤,等没事时,再悄悄退下。张福高喊一声‘膳齐’,这是请老太后入座的表示,同时李莲英用手里小红旗向前方十几丈远的乐队船一指,乐队竹弦就合奏起繁杂的乐声,这是表示老太后的正餐像日到中天一样,各方面都是兴隆昌盛的。寿膳船上的菜有条不紊地挨着次序向上递,太监们站在翘板上一个一个地向上传。我们都衣服整洁,带着雪白的垫布,凝神屏气,一点也不敢疏忽。”慈禧用膳,何时何地都是一百二十多道,李莲英就在旁边眼也不眨地指挥着上菜和撤菜。

李莲英就有这样的本事,慈禧有一个主意,他就有十个办法准备着去迎合,像游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