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拉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奇拉小说网 > 道家思想:无为而治 > 第4章 解释小二

第4章 解释小二

关于太一的说法众说纷纭,从天道来看,大道无为,道之所生为一,太是最早最先的意思,太一是最早最先的一点源头,某种意义上,道与一同体,无形无名无始无终为道,有形有名生生不息则为一,古人的话,“道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名,谓之太一”。诸如此类的论述很多。

还有一个佐证,荀子论礼归于无为,《荀子》多处提到了“无为”,有一处是:“无小,大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有一处是:“仁者之行道也,无为也;圣人之行道也,无强也。仁者之思也恭,圣者之思也乐。此治心之道也。”

两度提到了太一,一说:“贵本之谓文,亲用之谓理,两者合而成文,以归太一,夫是之谓大隆”;一说:“凡礼始乎棁,成乎文,终乎悦姣。故至备,情文俱尽。其次,文代胜,其下复情以归太一。”

“复情以归太一”,太一为道,《易经》在演绎天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法天的思想处处可见,儒家的学问是先要在天地万物中体会到“天行健”的真实含蕴,再从人事上做到自强不息。

如果只是从人事上强调自强不息,格局从天道落到人道,好一点,天道的自强不息变成人事上的自强自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果私心私欲来理解自强,天道的自强不息演变成人设的自狂自大,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易经》是描述天道演绎天道的书,《易传》如此描述易的发源:“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 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如此描述易的历史,“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只不过,《易经》换了一个字,用易来描述天道,“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脱离天道的解释,易没有思考,不会作为不会动,呆呆不动有所感应便能知道天下之事。

从天道上看,非常容易解释也非常容易理解,一是描述天道的状态,二是圣人探颐索隐,洞见体证到大道总结了这么几句话,这几句话概括了先贤求证天道的精神和境界。

无思无为的状态,夫子的描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没有主观臆测,没有绝对肯定,没有拘泥固执,没有自以为是。

《道德经》中说“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大道无形无象,破各种相才能进入真实的大道。不过,天道高远,先贤用大家听得懂能体会到的语言来描述天道罢了,如果执着于人道的解释,理解起来起码不完整。

道家主张清静无为众所周知,《道德经》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淮南子·原道训》说:“无为为之而合於道,无为言言,而通乎德。”

道家的无为,根源在天道,无为而无不为,遵循事物发展规律自然而然做到“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庄子》中也有清静无为的解释:“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在政治中的应用则是“上德无为而无以为”,用大道无为的思想和方式治理国家。

道家的无为和儒家的无为区别在体认和方式不同,道家做到道法自然的真正无为,儒家带有更多的人文色彩,荀子直接说道家“弊于天而不知人”,不过,从这句话中也看出,儒家不是不知道天,儒家采用比较现实的做法用在政治管理方面。

相同的东西,不同的理解,另当别论。事实上,诸子百家都言大道,大家有共同的认识,无为而治合乎天地之道,儒家顺应天道而治理人道,主张从人道做起而达致天道。

这样看来,我们的文明有一条明显的主线先人发现和把握了自然和社会规律,道法自然,天道是各家归宿,只是各家体证和实践不同,各家内部又有不同的体证和实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