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拉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奇拉小说网 > 民间神话传说 > 第8章 六国饭店的传说

第8章 六国饭店的传说

20世纪30年代,在天津南市清河大街西口有一处粥厂,这是天津市一些名门大户们施善举的地方。因为当时河北、山东一带频频发生灾情,不少难民涌进天津,大部分难民无依无靠,无家可归。善人们商议后决定建个舍粥厂。粥是小米大豆粥,外带咸疙瘩头。后来看到难民喝完粥没处睡觉,于是又盖了四个大棚子,是木架结构,顶部是竹篙上铺苇席,棚内地上铺稻草,冬天装个大炉子。

这个粥厂施粥活动搞了两三年。有一年旧历正月十六,突然着起了大火,难民们被烧死好几百人。据当时人们传说,在粥厂被烧之前三天有一个卖火烧(烧饼一类的食品)的老头,天天在这块地方喊:“大火烧,大火烧!”,结果粥厂真的被大火烧了,是真是假,谁也不敢肯定。

粥厂被大火烧了不久。人们发现有那么老两口子,没儿没女,都六七十岁了,虽说穿得不太褴褛,但看上去,就知道是穷人。老两口子嘛也没有,就有两张嘴,人们看着可怜,给口饭就过一天,没人给就挨一天。日子长了,老两口子一商量:这终究不是法子,干脆,要饭去!就这样,老头上大饭庄、大饭馆去要人家筵席上剩下来的菜,老婆去大公馆、大宅门、大包子铺、大馒头铺,要人家吃不了、卖不出去的剩干粮,他们一去,人们看老两口挺可怜的,所以,每天都是满载而归,从来没空手过。要来的东西多了,吃不了怎么办?扔了?多可惜呀!因为老两口心眼好,就想到了穷人,就想把这些东西送给穷人,可怎么去找这穷人呢?老两口子想出了个法子,就是摆地摊。但是,摆在哪呢?后来想,干脆就摆在大火烧了粥厂的那块地方吧。

粥厂烧了,到处一片狼藉。被救火的水一冲,地上都成湿泥了,再加上一冻,就成了高低不平的乱岗子了,这老两口子找不出一块平坦的地方,于是就把送给穷人的吃食摆在了清和大街南墙根底下啦。摆是摆上了,可人们看了都不知老两口子是在干嘛?怎么叫大伙知道呢?这老两口子可真有意思,也不知老头从哪儿弄来了一个挂登板,唱起了莲花落(流口辙),老婆在地上分堆分块。别看老头岁数大了,嗓门还挺大,把挂登板敲得山响。他这一唱,人们可都注意了,原来走道的也都停止了脚步。不大一会儿,就围了个大圆圈,老头唱的是嘛词呢?我在这给大伙学学:

那竹板一打,大伙请留步,我和我的老婆子,有件事要向大伙来透露,一不是借钱,二不是借物,有一个想法,向大伙来宣布。

我在这唱快板,她那儿紧忙乎,咱就开门见山讲,省得把大伙弄糊涂,大伙往这瞧,包子,馒头,大饼,饽饽一大堆,好像是个干粮铺;再往那边看,这可是大饭庄的折箩,鸡鸭鱼肉都混在一处,香喷喷的菜肴,就着干粮进了肚,吃饱了不饿,精神马上就恢复。

这些饭菜给谁吃,有个条件我要讲清楚。那就是,有钱的别来吃,穷人我照顾,那位说啦,穷人指的谁?听我数一数:

逃荒的,逃难的,拉家带口要饭的,这些都算数,

孤儿寡母没辙的,老弱病残没吃的,这儿也照顾。

一个大子儿也不要,一天两顿别疏忽,有句丑话说在前,要是吃完还捎着,下回我可不照顾。

老头这么一唱,那些饿得眼前冒金花的,一窝蜂地坐在地上就吃了起来,老婆别看不言声,手脚却特别麻利,破桶再加上漏了底的破马勺和那破了边的碗都派上用场了。这个吃饭不要钱的地方一下子就传开了。

白吃饭不要钱的事传开了,吃的人愈来愈多了,有一些不够条件的人也想上老头这来吃,并提出拿钱买,老头也不好拒绝。但是老头老婆终究年岁已大,能力有限,有时吃的人多,东西少,就会发生抢吃吵架的事,甚至动起手来。这时,一些没正当职业的人看出这是个财源,也主动去饭庄、饭店要折箩。南市这块地方是一个五方杂处的聚集地,是一个达官贵人、杂七杂八混混、规矩的老实商人和凭力气挣钱的穷哥们都能找到自己玩乐的地方。所以,饭庄、饭馆格外多,过去饭庄下来的折箩,要雇人去倒,现在有人主动上门要,那当然高兴了。一来二去,不仅南市的饭馆折箩有人要,连天祥后门,河北大经路、城里、甚至租界的饭店折箩也有人要。好心的人,把折箩要来,把混在里面的杂物挑挑拣拣,挑到清河街西口去卖,因为老两口子吃饭不要钱,他们就卖贱点。这时,那些干活的穷人,像拉胶车的、拉地排子车的、挑挑推车卖货的,都可以吃上折箩了。有的人,看见吃的多了,就把那些烂菜掺在折箩里煮个开当折箩。剩下的再掺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卖人们。吃了黑心人的折箩可倒了霉了,不是今天被牙签扎了嗓子,就是明天被玻璃碴子划破了嘴,要不就是吃了上吐下泻,据说有一个三十多岁的拉胶皮的小伙子,吃完折箩当天晚上折腾了一宿转天就死了。自打出了死人事后,这块地方的人们逐渐少了,只是后来,由一个饭庄挑头,这块地方才兴旺起来,并且有了六国饭店的名字。

要说这六国饭店怎么兴起来的,还得先从老头和老婆说起。那老头老婆可不是凡人,那是观音菩萨身边的金童玉女。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