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拉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奇拉小说网 > 晏子春秋 > 景公欲以圣王之居服而致诸侯晏子谏第十四

景公欲以圣王之居服而致诸侯晏子谏第十四

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①,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

晏子对曰:“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三王不同服而王②,非以服致诸侯也。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③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夫冠足以修敬④,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衣不务于隅眦之削⑤,冠无觚羸之理⑥,身服不杂采,首服不镂刻。且古者尝有衣挛领⑦而王天下者,其义好生而恶杀,节上而羡下,天下不朝其服,而共归其义。古者尝有处橧⑧巢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

“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首服足以修敬而不重也,身服足以行洁而不害于动作。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

,以避湿也。是故明堂⑨之制,下之润湿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雠。

“今君欲法圣王之服室,不法其制。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为雠矣。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注:

①服圣王之服:前“服”指穿,后“服”指衣服。

②三王不同服而王:“三王”指尧、舜、禹三帝。后“王”指君临天下。

③若:顺。

④修敬:展现肃敬。

⑤隅眦之削:隅,角。眦,衣领,引申为斜、差之意。削,指裁剪。

⑥觚(gū)羸之

理:觚,棱角,引申为方形花纹。羸,通“螺”,引申为圆形花纹。

⑦(zhì)衣挛领:,缝。挛,卷曲。

⑧橧(zēng):聚积柴木以作住处。

⑨明堂:古代国君处理政事的厅堂。

译:

景公问晏子说:“我想穿上古代圣王那样的衣服,住圣王那样的房子,这样,诸侯就会来归附吧? ”

晏子回答说:“君上效法他们的节俭是有好处的,效法他们的服装、居住他们那样的宫室,是没有什么益处的。古代尧、舜、禹三个圣王并不穿同样的衣服,但都做了诸侯的王,使天下归一,他们不是靠服装使诸侯归附。他们爱护百姓,施行仁义,百姓都感念他们的德行,归顺他们的仁义,赞美他们的衣服俭朴节约,因而很喜欢他们。帽子只要能表示尊敬就可以了,不必在装饰上下功夫;衣服能

蔽体御寒就可以了,不必在美观上下功夫;衣服不必追求斜角的剪裁方法,帽子不必追求高狭的样式。衣服不用以彩色装饰,帽子上装饰的玉器不用雕刻花纹。况且,古代的圣君,曾经穿着缝制简陋、衣领卷曲的衣服却依然能使天下人归附。他们遵循的道义是爱护生灵、厌恶杀伐,自己俭朴节约,却让百姓生活富足。诸侯不是归附于他们的衣服,而是归附于他们的仁义。古代还有常住在木巢、穴窟中而不嫌弃,给百姓谋利而不是向他们索取的圣君,百姓不是归附于他的房子,而是归附于他的仁义。

“到了夏、商、周三代兴盛之时,那些英明的君主制作服装,是为了更显得庄重。帽子能表达敬意却不沉重,衣服能显示整洁,却不妨碍行动。衣服的轻重适合身体,耗费的钱财百姓能承受。他们不住

木巢,是为了遮蔽风雨;他们不住穴窟,是为了躲避潮湿。所以,他们修建明堂是让地下的潮气不能升腾,上面的寒热不能侵入。墙壁上不描绘图案,栋梁上也不雕刻花纹,向百姓示范该怎样实行节俭。到了夏、商、周三代衰亡时,衣服的奢侈超过了表示敬意的程度,宫室的华美超过了躲避潮湿的需要,使用民力太多,浪费钱财甚重,与百姓结怨。

“如今君上想要效法圣王的服装,却不效法他们的制度,即便只效法他们的节俭,那么即使没能实现大治,也是有好处的。但君上极尽台榭之高、池塘之深而没有止境,追求雕镂的精巧、装饰的华美而不满足,那么这也是在和百姓结仇。依臣的想法,这样做齐国会陷入危险,君上也不得安宁,竟然还想让诸侯来归附,这不是太难了吗?您的想法太不对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