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拉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奇拉小说网 > 杰出媒体人 > 第4章 改革风暴来临,老编辑邓林准备投毒

第4章 改革风暴来临,老编辑邓林准备投毒

时间回到武阳大地震前一年的金秋10月。

刘平原从清水市副市长的任上调回报社做社长、总编辑。前任社长、总编辑年龄到了,正常退休。

48岁的刘平原,血脉偾张。

刘平原1982年2月从京华大学直接分配到清江日报,在经济部做记者。3年后,由于业务拔尖,被提拔为副主任,是特殊年代后进清江日报的大学生中第一位被提拔为中层干部的。上世纪90年代初,升为主任,后又调到时政部做主任,同时升任编委,90年代末期,升为社委、副总编,干了几年副总编,被调到地处省会的清水市,做了4年多的副市长。家则没有搬,仍住在报社。

刘平原分配到报社的第一年,同时分配来的一些大学生采写新闻练手都没有练熟的时候,便迅速上手,采写了《清水市火柴脱销原因何在》。这是一篇经典的新闻调查。当时主要还是计划经济体制。 采写这篇新闻的起因,是清水市火柴脱销了,市民意见纷纷议论纷纷。刘平原敏锐地抓住了这个题材,一头沉下去,采访了一个星期,终于把问题搞了个一清二楚,原来并不是真正的火柴短缺,而是某些人责任不到位,导致了供应链的断裂。报道一炮而红,被评为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问题也在报道出来后,很快便得到了解决。

京华大学一位著名的新闻学教授认为,这个报道有3大特点:一是有很好的新闻敏感;二是调查研究功夫不一般,材料扎扎实实;三是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这篇报道,后被编入一部大学新闻专业的教材。

刘平原在超过20年的新闻生涯中,写出了相当多的优秀新闻作品,其中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两次,二等三等奖更是一大堆。

刘平原的第二个一等奖作品,是系列报道《富裕县的简陋县委大院》。一看标题便可以看出角度刁钻且正能量爆棚。这是他在做编委兼时政部主任时采写的作品。有评委后来爆料说,这个作品深受评委好评,全票通过。某位新闻界大牛评委甚至说:这个作品,就是在当年一等奖的作品中,也鹤立鸡群。

刘平原是奔做杰出媒体人而来的!

刘平原还以善写历史大散文著称,享誉全国,他的历史大散文收在一本厚厚的集子里,书名叫《大风起兮》,由京华文学出版社出版。这个集子在散文界有相当的影响。

刘平原在清水市副市长的岗位上也表现得很是抢眼。他负责城市建设管理这一块,同时兼管过一段时间的教育。

他的前任为了所谓的市容市貌,寒冬腊月里,不但把流浪汉等从桥洞里赶出来,而且,放肆将他们往城外赶。刘平原接手后,处理流浪汉等的作派与前任截然相反。在寒冬腊月里,不但不命人把流浪汉等从能遮点风避点雨的桥洞里赶出来,还派人到城市的各个桥洞等流浪汉聚焦的地方,动员他们到收容站过冬。收容站比之桥洞等地方,条件显然好很多的。对于不少怕不自由,不愿去收容站过冬的流浪汉等,则发给棉被和一些饼干一类的可以保存一段时间的食品。

他还在数个瑞雪纷飞的深夜,带头去查桥洞什么的,把温暖送给都市里那些最卑微但也最需要关心的人。

眼光犀利的新华社清江分社的记者得知此事后,进行了采访,写出了通讯《一座城市的温度》,感动了无数人。刘平原开始是不愿接受采访的。他不愿做事太张扬,引起同僚的嫉妒什么的。但拗不过记者的死缠烂打,同时,他也做过记者,知道记者的甘苦,体谅他们不容易,因之后来接受了采访。

他被称道的政绩还有不少。此前,清水市的城建也如全国大多数都市一样,这里那里到处拆房子建高楼大厦,还有,一条条古老的街道被扩宽,一些街道被开膛破肚拉直拉通。都市,这里轰隆轰隆,那里也轰隆轰隆,成了一个永久的大建筑工地。对古城的破坏是毁灭性的,扰民也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好像永远也没有尽头。

到了刘平原手里,这事儿也彻底变了个样儿。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服主要领导,改变了城市建设管理办法。古城核心区尽量少动,城区快速向四周发展。核心城区既有的重要商圈,不是强化而是弱化,而在周边新城区努力创建多个新的商圈。核心城区商圈弱化了,拥堵状况明显好转,而新商圈群的崛起,又为都市外围的繁荣创造了条件,发展趋向于均衡化的良性循环。城市的整体发展不但没有放缓,而且是大大地加快了。这种发展模式被善于总结的新华社记者誉为“清水模式”,用大篇幅的报道向全国作了推广。

刘平原调回报社后,没有下车伊始即指手划脚,而是进行了广泛的调查。毕竟离开报社4年多了,有些情况不是很清楚了。

一天,刘平原正在处理稿件,科教部主任苛国庆走了进来,递上了辞职书。刘平原与苛国庆与私交很好,问起原因,苛国庆告诉他,清江时报社长朱厚道近期多次游说,想让他去给他做副总编辑,主管新闻采编业务,年薪25万,待遇跟他现在的待遇比,翻了一番,他动心了,准备到清江时报干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