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拉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奇拉小说网 > 戏说三国:历史的那些有趣事 > 第157章 串门

第157章 串门

袁绍夺了韩馥的位子,对荀谌、辛评、郭图等人表面上不错,但颖川人已不像原来韩馥在位时那样吃香了。这个时候的荀彧,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青年,并没有引起袁绍的特别关注。由于有弟弟荀谌的关系,加上颍川荀氏的知名度,袁绍对他还算礼遇(待彧以上宾之礼)。

但荀彧对自己在这里发展的前景并不看好,一直闷闷不乐。在荀彧看来,自己在袁绍手下干不会有太大前途:一来袁绍此时帐下已是精英荟集,发展空间已经有限;二来袁绍反韩馥之道对颖川人予以压制,颍川士人的处境十分微妙;三来袁绍明里暗里纵容文臣武将争斗,弄得文武失合,说明袁绍虽有盛名,却很难有更大成就。

还有一个原因,对荀彧来说挺重要,但却无法说出口,这与荀彧的家事有关。荀彧的正妻是大宦官、灵帝时“五侯”之一中常侍唐衡的女儿,那时权势如日中天的唐衡一心结交士林,想把女儿嫁给汝南郡人傅公明,但为傅公明所拒绝,在唐衡极度难堪之时,荀彧的父亲、“荀氏八龙”之一的荀绲主动请求把唐小姐娶过来与儿子荀彧成亲,此事影响很不好(或为论者所讥)。

这件事记载在《典略》一书中,虽然裴松之表示过怀疑,主要是唐小姐的年龄和荀彧年龄不太相符,但这件事不会完全没影,可能不是唐衡的女儿,是其他宦官的女儿,总之这成了荀彧的一个污点。荀彧跟曹操一样,因为家族或家室与名声极差的宦官有关而承受有言与无言的诟病。

在袁绍那里,荀彧虽然受着上宾之礼的款待,但在颍川士人整体受抑制和排挤的情况下,远大的抱负无从施展,敏感的内心还要承受来自他人暗中的讥讽,对于出身名门、少年时代即为大名士何颙称誉的荀彧来说,留在邺城一天,就会痛苦一天。

荀彧的心境与此时另一个年轻人很相似,这个人就是郭嘉。

郭嘉字奉孝,生于170年,小荀彧七岁,此时二十二岁左右,他也是颖川郡人,跟韩馥同一个县。与荀彧不同,他出身于寒门,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少有远量),后来喜欢暗中交结有识之士,可能就包括荀彧、辛评、郭图等人。郭嘉此时也在袁绍这里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对袁绍的评价更差。他对辛评、郭图说:“明智的人应该认真辨别领导(智者审于量主),袁绍只是效仿周公那样礼贤下士的做法,但却不领会用人的实质,他生性多疑寡断,好谋无决,想跟着他打天下、定霸王之业,简直太难了。

郭嘉劝辛评、郭图离开袁绍,另寻明主。辛评和郭图不太同意这样做,他们认为袁氏的恩德和威风布于天下,现在人们都来归顺,力量越来越强,放着这么有前途的地方干,为什么要离开?郭嘉知道他们听不进去,不再多说,就自己离开,找了个地方闲居起来了。

郭嘉离开前有没有跟荀彧商量,不得而知。不过荀彧跟郭嘉关系很好,以后正是在荀彧的力谏下,郭嘉才重新出山,成就了他的英名。郭嘉的出走,对荀彧深有触动,初平二年(191年)的一天,他终于决定也离开袁绍。

大概是这一年的冬天,在黄河北岸的东武阳,三十七岁的曹操与专程来投奔自己的二十九岁的荀彧第一次相见,二人作了一次长谈,谈完之后曹操激动异常,他拉着荀彧的手久久不放,曹操说了一句话,他说:“你就是我的张子房呀!”

张子房就是西汉开国功臣张良,后来有人常常拿这句话攻击曹操,说他早就有野心,因为如果荀彧是张良,曹操就自视为刘邦了。

但不管怎么样说,曹操得到荀彧格外高兴。正在事业上升期的曹操对人才十分渴求,尤其是能出谋划策的人,目前在他跟前基本上没有。

曹操更深知荀彧的潜在价值。荀家是颖川郡大族,几代人都是知名人士,有相当的影响力。曹操说过一句名言:“汝颖固多奇士也。”“汝颖”即汝南郡和颖川郡,在东汉末年,在这两个地方诞生了一大批风云人物。有数字统计,在东汉全部180年中,担任过三公、有名可记的共226人次,出自汝颍二郡的有33人次,占比是各郡国平均水平的七倍以上。至于三公以下级官员,比例大致也是如此。

朝廷里一度曾有“汝半朝”的说法,说半朝的官员都来自汝南郡,这自然有点夸张,但却能反映汝颍、尤其是汝南郡人物之盛。

曹操怀着一颗渴求人才的心

理看待盛产名士的汝颖,但曹操与他们没有太多的交往。曹操虽然早年与袁绍、何顒等人过从甚密,但他在这领域显然不具备号召力。荀彧的到来,真的是恰逢其时。

曹操的激动是有道理的,他不仅得到了一个荀彧,也不仅跟一个荀氏家族建立了联系,通过荀彧这座桥梁,他与整个颍川士人都建立了联系。在以后的岁月里,在荀彧的介绍下,戏志才、郭嘉、荀攸、钟繇、陈群、辛毗、赵俨、杜袭、应瑒、繁钦、邯郸淳、和洽、孟建、石韬、郭诞、袁忠等一大批颍川士人聚集到曹操阵营里,成为“武有谯沛、文有颍川”的人才格局。

严格上来说,蔡文姬是曹操花钱赎回来的。不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