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拉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奇拉小说网 > 戏说三国:历史的那些有趣事 > 第131章 乱套

第131章 乱套

三路大军出发后,坐镇京师的最高军事统帅大将军何进也没有闲着,他开始组织召募战略预备队,并很快编成了一支骑兵部队。

而对这支骑兵部队的指挥官的任命,让很多人大吃一惊。

从戎

这支被赋予厚望的战略预备队共有五千人,其指挥官是骑都尉,任命公布后,名字大家都知道,但却很出乎意外。

新的骑都尉是议郎曹操。这一年他虚岁整三十岁。

上面说过,都尉次于中郎将,中郎将次于各种名号的将军。如果把中郎将理解为准将,都尉就是校级军官。

东汉叫都尉、校尉的实在很多,前面已经出现过的有北军五营的校尉,还有司隶校尉,有城门校尉,还有洛阳北部尉等等。这些职务,除了司隶校尉更偏向于行政外,其它的都可以视为军队里的校官或尉官。

具体说来还有些不同,如果是县下面的都尉,如曹操曾经担任过的洛阳北部尉,估计应该是个上尉;而北军五营的校尉,应该相当过上校。现在曹操将要履职的骑都尉,不是常规编制序列,下面有大约五千人,可以理解为大校。这个职务如果再上一级,就该是中郎将或杂号将军了

所以,曹操担任的这个新职务,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中央直属骑兵独立师大校师长。

说到这里,必须谈谈东汉的军制问题了。

读汉魏历史,无论正史还是演义,往往感到其长于叙事或议论,而短于对历史细节的关照。比如,历史人物的出生时间,除了零星地夹杂在叙事之中外,大部分只能靠前后推理,实在推不出来的,后面写史只好用“?”来代替。所以,翻开历史人物传记,到处是这个符号。

历史细节不足也表现在军队的编制问题上,无论正史还是野史,处理得要么简单化,要么模糊化,一般只说某某人带着几百、几千或几万人到某某地方跟某某打,而那个某某又是带着多少多少人,很少谈及双方部队的内部组织结构。军职里除了上面讲过的各类名号繁多的将军外,下面各级建制要么不详细,要么很

混乱,让人读得一头雾水。

其实,东汉的军队编制是很系统化、规范化的。其基本单位是军、营、部、曲、屯、队、什、伍,类似于现代军队的军、师、旅、团、营、连、排、班,但编伍方法和人数略有不同。

从下面往上说:伍即五个人的战斗小组,最基层的战斗单位,主官为伍长;二五为一什,主官为什长;二什为一队,主官为队率;二队为一屯,主官为屯长;五屯为一曲,主官为军侯。这样算下来,每曲的人数是500人

再往上,二曲编为一部,主官为军司马或别部司马(假司马、军假司马为其副职),是1000人;五队编为一营,是5000人,主官为都尉或校尉;二营为一军,人数为10000人,主官一般为校尉或各类将军。

这种编制方法,从秦到魏大体上没有变化,是很清楚的。但是,写史的往往是文人,对军事要么不重视要么不在行,于是留下来的史料中,涉及到这些事的看起来就比较费劲。

举个例子,若干年后将要发生的“水淹七军”,实际上就是七个军,它下面有为数众多的师、团、营级单位。这些军是怎么编组的,军长分别是谁?都在哪里驻防?这些统统不知道了。如果我们现在有这些材料,那读起来不仅会更加有形象感、立体感,而且不至于产生混乱。

由于史料严重匮乏,今天我们已经缺少了太多的细节。不过,为了大家理解起来不吃力,今后凡叙述到此类问题,我尽可能把它“翻译”过来,未必准确,但尽可能接近事实。

比如,曹操的这个新职务--骑都尉,手下是5000人,如果按照正规的编制,应该是一营(不是现在的营),营是军以下、部以上的编制,找个接近的说法就是师。这个师的下面应该有五个部,约相当于五个团。

自光和二年(179年)担会议郎,到现在已经六年了。这段时间,除了两三次上书之外,曹操没有更多的活动。金商门事件后,曹操连上书的事也很少做了,从来没有涉足军事的曹

操,怎以会突然被委以如此重任呢?

对曹操而言,这的确是一个重要的人生转折。但是,所有的史料都没有探究过这个问题,所以我们只好猜测。

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曹操喜欢军事,并且有了点名声。曹操不好读死书,但是好读杂书,尤其是法家、兵家的著作。近几年,他酷爱一本叫《孙子兵法》的书,而且学有所得。他经常会与朋友讨论这些问题。皇甫嵩担任北地郡太守前的职务恰巧是议郎,卢植也担任过议郎,如果曹操与他们刚好在一块共过事,他们应该比较熟悉,对于这个个子虽然不高、但却干练果敢的青年,皇甫嵩或者卢植没准有过深刻的印象。

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张奂、张温等人的影响。张奂、张温可以算作上一辈的军事统帅,曹腾与他们的关系已如前述。这两个人在军界威望很深,并且仍然活跃于军界,虽然因为边境战事脱不开身,没有出现在清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