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拉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奇拉小说网 > 戏说三国:历史的那些有趣事 > 第124章 名士

第124章 名士

关于曹操的这一段生活,史料十分匮乏,但从零星的记述中,可以推测,曹操在太学时期可能接触过下面这些人:

王俊(也写作王隽),字子文,汝南郡人,跟袁氏是同乡,与党人范滂、许章相识。他与曹操关系最好,曾经结伴远行。后来,王俊避乱到荆州刺史部的武陵郡,曹操征刘表时他刚好去逝,曹操曾经亲自到河边祭奠他。

周颀、周昂,来自于会籍郡的周氏家族,在扬州刺史部有一定的家族势力,多年以后,在关键时刻曾支持过曹操。

刘勋,字子台,瑯玡郡人,后来曾做过沛国建平县长、扬州剌史部庐江郡太守等,后来归附曹操。

许攸,字子远,南阳郡人,也是一个活跃分子,交际很广,后来与袁氏兄弟尤其关系密切,官渡大战时从袁绍阵营投奔曹操。

张邈,字孟卓,东平国寿张县人,家境富裕,是一个侠士,一边上学,一边交结各路英豪,后来与袁绍、曹操关系均很密切。

还有一个人,曹操总想结交他,但没有成功。这个人叫宗世林,南阳人,年少出名,曹操主动找他想交朋友,但他却对这个宦官养子家的后人不感冒。

在一次聚会中,曹操和宗世林都在,曹操一直想跟宗世林说话,但没有机会。后来宗世林起身离席,估计是想上洗手间,曹操抓住机会,跟上去,拉住宗世林的手,想与他交往。但宗世林一点情面都不留,表示拒绝。

这件事在曹操心里产生了伤害。越是心理自卑的人,越渴望别人的尊重。他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后来曹操当了司空,让人把宗世林找着,接到许县。

曹操说:“这一回可以交个朋友了吧?”

宗世林说:“松柏之志犹存。”

这件事记录在《世说新语》一书里,虽说这部书的史料价值一向不高,但这件事也许是真的。它说明,在太学读书期间的曹操,多么渴望交结更多的人,得到大家的认可。

作为宦官养子的后代,一出生就被打上“浊流”的标签,这是他无法改变的事实。他所能做的,就是消除别人的成见,努力向清流靠拢。

要想有一个好前途,除了在同学中广泛结交朋友以外,还要把目光投向整个上流社会,结交更多的名士,获得他们对自己的认可。

名士

这是一个舆论左右一切的年代,即使炙手可热的宦官们,有时也不得不向舆论低头。

有一次,宦官头领之一张让的父亲去逝,棺柩运回故乡颖川郡安葬。颖川号称“多奇士

”之地,名士众多。张家办丧事,京师和外地的达官显要来了无数,全郡稍微有点官衔的也都赶来了,但却没有一个在社会上有影响的名士,张让认为这是奇耻大辱。

后来,好不容易来了一个人,叫陈寔,张让感激得不得了。

颖川的陈氏、荀氏、钟氏等都是大族,都是英才辈出的家庭。陈寔以及儿子陈纪、孙子陈群,都是一时的风云人物。顺便提一下,陈寔这个人为人宽和,“梁上君子”一词即出自他。

荀氏家族更不简单,李固、李膺的老师荀爽有八个儿子,个个都是俊才,号称“八龙”,他的孙子荀彧、荀谌、荀衍、荀悦,以及曾孙荀攸等人,都是汉魏之际的重要人物,大多成为袁绍、曹魏集团的重要谋士。

有一个记载说,大宦官唐衡曾向荀家求亲,荀彧的父亲荀绲不敢得罪宦官,于是让荀彧娶唐衡的女儿为妻。可见,宦官也喜欢与名士们拉上关系。

但是这条记载也许有误,因为“五侯”之一的唐衡年纪要大得多,这时候早已经死了,他也许有个养女,但年龄与晚得多的荀彧不太相符。与荀家结亲的宦官,也许另有其人。

曹腾在位的时候,想办法提携那些有才华的年轻士人,某种程度上也是向士人集团示好的表现。曹腾为后人留下的最大遗产,就是他在士人中有了一个不错的名声,不像其他宦官那样一提起名字,就会引起社会公愤。

曹腾的生前好友桥玄,此时担任司空一职,是外朝的领袖之一。因为祖上的关系,曹操到桥前辈家去的比较多。桥玄对这个年轻人格外器重。

桥玄字公祖,是梁国睢阳县人,是从县政府科长(功曹)一路干上来的实务型官员,他一生廉洁自守,自己虽身居要职,但子弟宗亲却没有一个人沾光做上大官。

桥玄还善于评点人物,在清议界拥有一定声望。桥玄第一次见到曹操,就觉得这个青年很不一般,他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意思是:现在天下将要大乱,不是经邦济世的人才是不可能使天下安定下来的,能够安定天下的,大概就是你了。

桥玄还说:“吾见天下名士多矣,未有若君者也!君善自持,吾老矣!愿以妻子为托。”意思是:我见过的天下名士多了,没有一个像你这样的,你要好好努力。我已经老了,愿意把妻子儿女托付给你。

这是极高的评价。显然一个六七十岁的大名士兼朝臣领袖不需要对一个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