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拉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奇拉小说网 > [三国]谋士求生指南 > 第37章 国贼伏诛事了拂衣去

第37章 国贼伏诛事了拂衣去

“明公, 卓贼之党诬张公与袁术暗自交通……”司徒府内, 属吏跪伏在地, 向王允通禀。

他所说的张公是卫尉张温, 张温曾是董卓的上官, 董卓一向看他不顺眼。

他哽了哽,“张公,已被笞杀于市!”

王允闻言猝然站起,他仿佛不敢置信一般, 哑声问道,“卿言何意?”

属吏叩头,“张公已逝,明公节哀。”

堂内一时寂静,属吏忍不住微微抬头看向司徒,只见其沉默地站在原地, 不禁唤道, “明公?”

“下吏告退。”属吏举袖擦了擦眼角的泪, 趋步退出。

王子师怔怔地盯着案上简牍, 喃喃唤张温的表字,“伯慎。”

“王允, 汝行动何其迟也!”他终于伏案痛哭。

象征王公身份的三梁进贤冠下, 束着花白的头发, 泪水从遍生皱纹的脸上流淌而过,他重新拿起笔,起草起一份奏疏。

诸君皆弃我而下黄泉, 王允又何惜残躯?何惜声名?

翌日,朝会上有人提出董太师功勋卓着,应当加称“尚父”。

董卓闻言手抚玉腰带,哈哈而笑,假意谦虚了两句。

在满堂歌功颂德的阿谀之辞中,一人出列谏道,“昔日太公为武王之师,辅佐周室,以伐无道,是以天下尊之,称其为尚父。”

“明公功德诚然威赫,也宜须等到关东悉定,王驾东还,然后再议此事[1]。”

明公您想要称“尚父”,不是不行,等您像姜太公一样把关东诸侯打退,还都雒阳时再说吧。

此人正是名士蔡邕,蔡伯喈。

董卓待他人残虐,待蔡邕却颇为礼遇,经常采纳他的意见。

王允见到董卓脸上的沉『吟』之『色』,知道他是听进了蔡伯喈的意见,蔡邕的劝阻虽然是出于大义,可让董卓称“尚父”就是王允计划中的一环,怎么能出意外?

王司徒出列道,“明公此时称尚父,岂非效太公之德?”他长揖劝道,“以尚父之名出兵击贼,正是以有道诛无道,名正言顺。”

“司徒所言有理。”两个都是董卓欣赏的人,王允的说法显然更符合董卓的心意,董卓欣然称赞,应下加称尚父之请。

独坐龙床上的刘协看一眼王允,眼神中带着疑『惑』与『迷』茫,为什么王司徒要助长董卓的野心呢?

难道就连王卿也选择舍弃他,而阿附董卓吗?

“册封尚父之礼,典籍中未有记载,臣意应仿照册封王公之礼。”公卿中有人建议道。

董卓望向刘协,小皇帝条件反『射』般攥紧了衣摆,答道,“善。”

于是刘协命太常择定吉日,令光禄勋负责主持册封仪式,最终定在五日之后,在殿前册封。

散朝时董卓走到王允身边,“子师甚得我心,亦有功于社稷。”他脸上带着志得意满的笑,谈笑间暗示,过几日会加封王允为食邑五千户的温侯。

王允闻言一惊,又反应过来自己此时不该拒绝,当即恭敬行礼,感谢太师厚爱。

“明公册封之日,士庶定当夹道相迎。”王允有意无意说道,听在董卓耳里,以为是此人投桃报李的讨好,哈哈而笑。

五日后,长安的街道上少见的人群熙攘,士卒列队守在道旁,百姓则被迫站在街衢上,强行“夹道相迎”。

董卓金华青盖的车驾后跟着玄甲步骑,披坚执锐,令人侧目。

行到一处高阁旁时,异变突起,数只黑『色』陶罐从天而降,落到董卓车架旁,砰然碎裂,陶罐内的『液』体四溅。

有卫士抹了抹脸上溅上的『液』体,惊呼道:“油!”

伏在屋顶上的二十余名刺客动作敏捷,将绑着浸油麻布的箭头点燃,一时陶罐与火箭齐下,董卓在车内听见动静,不敢出马车,只疾呼吕布,“奉先何在!”

吕中郎将骑着赤兔马而来,“布在此!”

他手中长戟劈裂正在坠落的陶罐,罐中温热的油『液』便泼洒在董卓的金华车盖上。

一支火箭『射』上车顶,瞬间整个车厢都燃起火来,

“护卫太师!”卫士忙冲进马车救出董卓,董卓此时怒急,“速速逮杀刺客!”

奈何随身护卫的甲士们没带.弓.弩,此时只能领命持刀戟往阁楼上攀爬去追捕。

吕布见阁顶有火把晃了晃,双眼微眯,这是他们之前约定好的暗号。

他拍了拍赤兔马的脖颈,赤兔通晓主人的心意,踏着四蹄往后退去。

不断有陶罐坠落,卫士们已经知道这些陶罐中装的是油,有人吼道,“不可使油罐破!”

凉州士卒反应过来,罐中油泼洒出来就会被火燃着,接住陶罐不让它泼洒不就完事。

卫士们纷纷去接陶罐,这下火势总算没有再蔓延,董卓骑上卫士相让的坐骑,正想命令吕布去追杀刺客,突然见一罐朝他坠来,忙伸手接住,入手发觉有些不对,这只陶罐里似乎装的不是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