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拉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奇拉小说网 > 图说民国风云人物:江湖卷 > 杜祠盛典,创建恒社

杜祠盛典,创建恒社

当时的上海滩,流行着有关青帮三大亨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的这样一句话:“黄金荣爱财如命,张啸林善打,杜月笙会做人。”这句话生动地再现了杜月笙在广结人缘、笼络人心方面独具一格的高超手腕。他不惜重金网罗党政军界的头面人物,又纵横于金融和工商界,成为连黄金荣都羡慕的手眼通天的人物。这一点通过杜氏祠堂落成盛典就可以明显地看出来。

经过几十年的拼搏,进入不惑之年的杜月笙终于功成名就,从人人唾弃的街头孤儿成为呼风唤雨的上海闻人。为了光宗耀祖,显示煊赫的地位,他在其故乡浦东高桥镇杜家旧祠堂周围收购了50多亩土地,出资50万元,雇用了大量能工巧匠,准备重建一座杜氏祠堂。

祠堂于1930年年初开始破土兴建,1931年5月建成。建成之日,杜月笙命总管万墨林去验收。万墨林进入气势恢宏的杜氏祠堂,啧啧称赞,犹如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般。

万墨林回到杜公馆即向杜月笙建议:应向全国各界名流分发祠堂落成**请柬。这个建议正中杜月笙要大肆庆祝一番的下怀,于是杜当夜便让几个秘书共同拟出一份长达160字的大请柬,送印刷厂印刷。制作精美的请柬印刷完毕后,路近者则派专人递送,路远者则邮寄。

请柬一发,惊动朝野。不到十天,各式各样的礼物如潮水般从四面八方涌来,琳琅满目,足有数万份。最让杜月笙眉开眼笑的是一些达官贵人和

社会名流送来的匾额,这些匾额挂满了厅堂。

杜月笙又请自己的好友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写了一篇文章,即洋洋千言的《高桥杜氏祠堂记》,开头便说:“杜之先出于帝尧。夏时有刘累,及周封于杜,为杜伯。其子隰叔……江南之杜自是始著也。高桥者,上海浦东之乡也。杜氏宅其地,盖不知几何世。其署郡犹日京兆。末孙镛自寒微起为任侠,以讨袄寇,有安集上海功,江南北豪杰皆宗之。始就高桥建祠堂,祀其父祖以上……”这国学大师一开口,便使杜月笙的家世与尧舜、杜伯攀起亲戚来了,也可谓是显赫家世“源远流长”了。

一切准备就绪,“奉主入祠”的黄道吉日选在了1931年6月9日这一天。这个日子是由老城隍庙的“星相霸头”高铁嘴给选定的。一大早,送祖宗牌位入祠的仪仗队及其围观的群众,把杜公馆周围的几条马路围得水泄不通。仪仗队由几十面硕大无比的***党旗和“杜”字旗开路。旗后紧跟着法租界的越南巡捕,个个威风凛凛,精神抖擞。接着是由英法巡捕组成的骑兵队,骑队后面是“金荣小学”的学生队伍,以及挂着***送的“孝思不匮”金匾的匾亭和***、何应钦等要人的匾亭。此外,还有五支大队,队伍中间布满了五彩缤纷的花篮,再加上军乐队奏出的嘹亮的鼓乐。这种声容并茂的盛大场面,在上海滩还是“大年初一头一回”。仪仗队足足行走了三个多小时才到达杜氏祠

堂前。衣冠楚楚的杜月笙把祖宗牌位立好之后,便率全家妻儿老小,磕头叩拜。然后是宣读要人发来的贺电,来宾向杜月笙道贺。至此,奉主入祠仪式圆满结束。

为接待好宾朋,杜月笙的手下们在祠堂四周加盖彩幔席棚百余间,一次可供2500多人就餐。酒席开办三天,每天开七八百桌。杜月笙从各地调来名厨38人,同时安排有经验的徒子徒孙50人专司筵席执事。为方便贺客,在金利源码头备了两艘汽艇:“月宝”与“波涛”,还从招商局和其他轮船公司调来多艘轮船,专门运送贺客往返于上海与高桥之间。高桥埠头到杜祠还有十多里路,又备了奥斯汀客车15辆,黄包车150辆。浦东高桥一带沿途没有路灯,就派人临时安装木柱,高悬起汽油灯,专供夜间照明之用。此外,杜月笙还派人准备了5000两鸦片烟,不料,第二天傍晚就被抽光了,又准备了3000两,才勉强应付过去。

以上足见杜氏家祠落成典礼场面宏大,简直到了畸形的程度。这场典礼耗资惊人,据说有几百万之多,这还不包括很多外人凑钱代办的项目。不过,杜月笙也没有做赔本的生意,所收的礼品礼金数额巨大。这次典礼,可以说是对杜月笙几十年来所积蓄势力的一次公开大检阅,也是他辉煌人生的顶点。

平步青云后的杜月笙,开始特别注重自己的穿着打扮和言行举止。衣着方面,在穿了多年的短衣裤外面加上了长衫、马褂。

即使是在三伏天,他外出或是在会客室会客时,也都要穿着长衫,体体面面的。不仅如此,杜月笙对文人墨客、大知识分子格外尊敬,十分愿意结交这些人。为了广交各路贤士、“豪杰”,杜月笙在他最信任的亲信陆京士等人的策划下,决定创立一个新型的团体,那就是“恒社”。

之所以取名“恒社”,是大有一番讲究的。古书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如月之恒,如日之升”。于是,就取一个“恒”字,隐约含有以杜月笙为中心的意思。另外还把社徽设计成圆形,中间是一口大钟,钟上有一弯斜月,四周有十几颗星星环绕,寓意为“众星拱月”。足可以看出,杜月笙的智囊团是如何吹捧他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