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拉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奇拉小说网 > 图说民国风云人物:江湖卷 > 大家闺秀,投身抗战

大家闺秀,投身抗战

只有现在,紧张得拉长到永恒的这一刹那间,这室内小阳台上一灯荧然,映衬着楼下门窗上一片白色的天光。有这印度人在旁边,只有更觉得是他们俩在灯下单独相对,又密切又拘束,还从来没有过。但是就连此刻她也再不会想到她爱不爱他,而是—

他不在看她,脸上的微笑有点悲哀。本来以为想不到中年以后还有这样的奇遇,当然也是权势的魔力。那倒还犹可,他的权力与他本人多少是分不开的。对女人,礼也是非送不可的,不过送早了就像是看不起她。明知是这么回事,不让他自我陶醉一下,不免怃然。

陪欢场女子买东西,他是老手了,只一旁随侍,总使人不注意他。此刻的微笑也丝毫不带讽刺性,不过有点悲哀。他的侧影迎着台灯,目光下视,睫毛像米色的蛾翅,歇落在瘦瘦的面颊上,在她看来是一种温柔怜惜的神气。

这个人是真爱我的,她突然想,心下轰然一声,

若有所失。

太晚了。

这是作家张爱玲小说《色·戒》中对关键时刻主人公王佳芝心理的一段描写。国际著名导演李安有感于这个谜一样错综复杂的感情故事,在2007年将其改编为同名电影。

小说中王佳芝的原型人物就是郑苹如,祖籍在浙江的兰溪,她的父亲郑钺早年的时候在日本留学,并且曾经追随***进行过民主主义革命。在日本停留期间,他遇到了一位同情中国革命的日本女人,这便是郑苹如的母亲。当时两个人深深地相爱着,并冲破一切困难结合了。婚后他们一起回到中国,郑苹如的父亲在复旦大学担任教授一职,生活过得也还算稳定安逸。

婚后的几年里孩子们相继出生,郑苹如是父母的第二个女儿,出生在1918年。不得不承认,这是个天生丽质的女孩儿,而且聪明过人,少女时代的她就已经很靓丽抢眼了。

郑钺治家很严,甚至有点固执,很好面子,

对自己的子女,特别是女孩子,管得很紧。据郑苹如妹妹说,有一次,隔壁邻居从美国回来,带了个电吉他,邀请郑苹如晚上7点过去听。晚饭过后,7点左右,郑苹如准备去,郑钺却不准她去。郑苹如仔细解释,说都说好了,不去很不好意思,结果郑钺严肃地说,不要去就是不要去。

对于郑苹如的美,著名作家郑振铎这样描述:“身材适中,面型丰满,穿着华贵而不刺眼,一眼看过去,就可以让人知道是个有教养的纯情女孩儿。”

郑苹如生性开朗活泼,爱笑,笑起来脸颊上有两个小酒窝,很漂亮。她喜欢体育,能游泳,能倒骑自行车,还向哥哥海澄学过柔道。她喜欢文艺,会弹琴,擅唱戏,还能演话剧,她扮演话剧《父归》女主角的剧照,还被刊登在1931年3月12日的《图画时报》上。

她跟每一个美丽的女孩一样,爱拍照,给别人拍,自己也留下来百来张照片,1

937年7月出版的第130期《良友》画报的封面,用的就是她的照片。照片中她眉清目秀,照旧笑着,穿着旗袍,微微低眉望远方,走的是大家闺秀的范儿。

这样一个在1937年抗战爆发还登上《良友》封面的女孩子,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王安忆小说《长恨歌》里那类只执着于情感、物质生活的上海小姑娘,而怎么也料不到最后“封面女郎”竟做了间谍和杀手。

郑苹如有个男朋友,叫王汉勋,比郑苹如大6岁,江苏宜兴人。虽然不同级,但他俩是上海大同中学校友。中学毕业以后,王汉勋去读的是***的中央航校2期。王汉勋业务能力很强,毕业后去了重庆,做空运队20大队大队长,负责运输以及轰炸,***有时候去美国买飞机,也会带上他。

1940年2月,郑苹如牺牲之时,由于隔得远,再加上整日在天上飞,很少看报纸,王汉勋迟迟不知道未婚妻已经去世

。直到郑苹如的妹妹郑天如从上海逃难到重庆,找到王汉勋,他才得知郑苹如不在了。

王汉勋只留下一张照片,背面写着一行小字:送给我最最亲爱的人,苹如你。郑苹如去世后4年多,王汉勋在湖南衡阳执行军事任务时也牺牲了。

拥有美貌的姑娘很幸运,却生活在了一个不幸的时代。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抗战初期,郑苹如的父亲是上海公共租界的江苏高等法院第二分院的首席检察官。郑苹如一家以郑苹如母亲的日本身份作为掩护,在上海偷偷地参加地下抗日活动。

在家庭的影响和现实的局势逼迫下,郑苹如虽然年纪尚小,心中却早已装满了对帝国主义的憎恨,她与姐姐、大弟弟用零花钱买了许多纸,印成抗日传单,跑到浦东市镇上去散发;全国抗战爆发后,她和同学在家里用缝纫机缝制衣服,支援抗日;上海沦陷后,她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参加地下抗日工作。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