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拉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奇拉小说网 > 原来三国可以这么读 > 第八十九章 一败再败

第八十九章 一败再败

三擒孟获后葛亮同志继续进兵。在西洱河边,葛亮同志遇到了麻烦。“西洱河”,名字很有意思,P民我一直在私下猜测,它是不是就是当今云南洱海西边的一条支流?

这条河很是奇怪,木头扔下去就沉。P民我认为这倒不一定是夸张,貌似生长在热带亚热带的紫檀等硬木密度极大,入水即沉;南蛮身处亚热带,想来这种硬木并不少,阻碍了葛亮同志的进军。葛亮同志最后问了“地里鬼”吕凯,吕凯说不远处有大片竹林,可以造浮桥,最终蜀军顺利渡河。

孟获的大军士气正盛,前来迎战。葛亮同志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避战不出。待到蛮兵稍懈,葛亮同志指挥大军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撤退(否则就是溃退,这在当时这种局面下可是毁灭性的)。孟获和其弟孟优都是智勇双全之辈,一开始两人还疑虑重重生怕中计,但最终还是中了葛亮同志的“减灶之计”。最终葛亮同志以伏兵为“撒手锏”而发动突袭,一举打垮了蛮王孟获的数十万“***”,孟获及其弟孟优也第四次被俘。

在这里还有个很有意思的小细节:孟

获率领着数十残兵败将突围,路遇大冤家葛亮同志。当时葛亮身边只有数十从人,可能多半还是“文职人员”,干服务工作的;孟获以为有便宜可占,下令做掉大仇人葛亮。但在孟获的全力打气和带头冲锋下也只有几个人响应!

这是为啥呢?P民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葛亮同志屡破蛮军,蛮兵们都对其很是恐惧,因此不太敢造次;其次,葛亮同志对土人、蛮兵很是仁义,大家对其感恩戴德。俗话说得好:千难万难,人情最难。欠下葛亮同志如此多的人情可是很难还的!

葛亮第四次放了孟获。孟获该何去何从呢?幸亏其弟与秃龙洞洞主朵思大王相厚,于是乎两人相投,并成功说服朵思大王。秃龙洞颇得“地利”之便,到此只有两条路:一条路是正道,但只要在险要之处稍加堵塞,百万之众亦无可奈何;另外一条是邪路,山岭险恶道路窄狭,路上毒蛇恶蝎极多;道路上瘴气四出,一天之中只有六个小时可以通行;沿途除了“四大毒泉”外没有水源,自古以来汉人中除了大英雄汉伏波将军马援外,并无他人到此

在这里有处小穿帮:前面说了那里多毒蛇恶蝎,怎么又说“虫鸟皆无”?尤其是在中国古代,“虫”尤指蛇类!《三国演义》一书多处描述南蛮之地多瘴气,这倒不是空穴来风——亚热带地区疟疾等传染病极多,文中的“烟瘴大起”恐怕是大团蚊子聚拥而来;而“四大毒泉”只说恐怕得细细推敲。

首先我们来说“哑泉”。可能各位大大都知道,历史上中国民间曾有“哑药”,因此P民我估计“哑泉”水里应该含有“哑药”的成分,因此“哑泉”之说并非完全空穴来风;“灭泉”泉水极烫,人如果以其水沐浴就会“皮肉皆烂,见骨皆死”,这就很奇怪了!按文中说法“灭泉”应该是温泉,泉水温度再高也不会超过一百摄氏度,而且没人会傻到直接用开水洗澡。“黑泉”和“柔泉”应该也是毒泉,因此倒可以理解。

副将王平的先遣部队误饮“哑泉”之水,这让葛亮同志大惊失色。看到这里可能很多大大要问了:吕凯不是“活地图”嘛,怎么不提前告知?其实这真是大错特错!吕凯虽然对南蛮情形比较熟悉,然而毕

竟不是土人,很多东西都只能了解个皮毛,哪能了解得那么精细?特别是秃龙洞这鬼地方,就连和秃龙洞主“相交甚厚”的蛮王之弟孟优都不熟悉,吕凯哪能了解个中底细?

这里还有个容易造成误会的小细节:在“鸟雀不闻”的山头上有座土人们所立的马援庙。可能很多大大会觉得这是处明显的穿帮:就连鸟雀都不能在此生存,土人们怎能在此处搞宗教建设?再说就算费了。

九牛二虎之力建成功了,谁来参拜,谁来进行日常维护?P民我倒不这么想。这里绝对是一处天险,当年马援率军打到了这里肯定受到很多磨难,因此此地极有纪念意义,应该立庙;土人们深知此处奥秘——距此二十余里的万安溪处就能解毒避毒,所以对他们来说建庙、祭祀和日常维护都并不难。

最后葛亮一行在山神的指引下终于找到了救星——那就是蛮王孟获的哥哥、道号“万安隐者”的孟节。此人“碧眼黄发”,这就奇怪了,他的两个弟弟孟获和孟优也不这样啊,因此可以断定孟节的母亲并非啥欧罗巴人种,而孟节很有可能仅仅是基因变

异。

葛亮一行解了毒,回到了营中。此时此刻葛亮同志还面临一大难题:那就是缺水。时值盛夏又处南蛮,大军对水的需求量是既大又迫切;没有办法,葛亮同志只得下令就地掘井。可是水井挖得很深一连挖了十余处都没一滴水出来!这井挖得有多深呢?《三国演义》中说“深达二十余丈”,一丈基本相当于3.33米,二十余丈至少也有69.93米(按二十一丈来算),这可能吗?

P民我在这里敢极其肯定地放言:这不可能!在没有钻机的古代,一连挖十几个至少69.93米的水井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