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拉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奇拉小说网 > 原来三国可以这么读 > 第八十七章 一擒孟获

第八十七章 一擒孟获

在葛亮同志的精心谋划下,西蜀外结东吴,内修政治,很快就面貌一新。不得不说葛亮同志治国治军都是很有一套的,然而其有个大问题:那就是过于“勤政”,陷入了种种杂事之中。

可能有的大大看到这里会说,不对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才是好官清官啊!其实中国的老古话早就说了:过犹不及。凡事都不能走极端,真理再向前一步就是谬误,“懒政”不可,过于“勤政”也同样不可。葛亮同志事无巨细都得亲自裁决,不仅让自己疲于奔命,同时还因为陷入事务性工作而无法更好地从事战略性领导;更为重要的是会使蜀汉其它官员产生依赖思想,不利于发现和提高蜀汉官僚们的实际行政能力。

所以这其实是蜀汉早早灭亡以及葛亮同志早逝的重要原因!

就在这个时候蛮王孟获造反,建宁太守雍恺也勾结反贼,一同叛乱。

杨柯郡太守朱褒和越高郡太守高定迫于压力也当了叛徒,献城投降。唯独永昌太守王伉不肯反,现正受重兵围攻,情况很是危急!

这位雍恺很有意思,据《三国演义》介绍其乃西汉什邡侯雍齿之后。P民我对正史《三国志》不是很熟,不敢肯定雍恺的真实身份,但考虑到雍齿的封地(在四川)、雍恺同志的姓氏以及人脉(为一郡之太守),估计应该八九不离十。雍齿这人名声并不好听,此人曾数次反叛刘邦,刘邦是忍了又忍才没“做掉”他。现在《三国演义》特意提到这位不甚光彩的老祖宗,P民我一直私下认为其实是两个意思:首先,只要是名人之后《三国演义》都会介绍到。中国人自古以来都非常注重血统(西方同样如此),所谓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狗熊儿混蛋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就是此理。其实P民感觉这有一定的

道理——从遗传学的角度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嘛!其次,中国自古以来比较迷信因果轮回和因果报应(这暗合了神秘的东方哲学思想),雍恺同志因为“先天不足”(祖宗就是“***”),所以注定这次要为虎作伥;而且别的叛乱的最后往往能善终(越高郡太守高定最后“阵前起义”,反派大逆袭成为益州太守总摄南方三郡;首恶蛮王孟获甚至被葛亮同志“七擒七纵”,最后自己都不好意思了才投降,结果还是官复原职),而雍恺则是脑袋搬家,妥妥的人生输家。

葛亮同志向后主刘禅禀告要率军南征,这下子刘禅慌了——他生怕吴、魏两国趁机夹击。葛亮同志耐心地向其分析当前天下大势,终于打消其疑虑。由此可见刘禅治国能力是有问题的,他目光不够远、不够准,临事沉不住气。

蜀汉的谏议大夫王连则建议不劳丞相亲

征,只须一大将足矣。王连的此番言论忽视了一大事实:那就是南蛮离蜀汉的统治中心十分遥远,素来叛服不定,必须得葛亮同志这种文武双全之人率倾国之兵才能降伏。此时此刻葛亮同志已经做好战略规划,决心“攻心为上攻城为下”,而这其中的难度恐怕是蜀汉其余将帅所很难掌控的。

接下来葛亮同志先打叛乱的三郡,“二桃杀三士”挑动叛军内部火并,打了一场近乎完美的“心理战”。在这里有个小细节,为啥葛亮同志要选择高定来当“操刀手”呢?P民我几经研究,认为原因大致有二:首先,高定同志率军挡在中路,距离葛亮的部队最近;其次,高定同志有一“有万夫不当之勇”的猛将鄂焕,用他当“操刀手”不仅胜算大,而且还能得一大将,岂不美哉?当然了,葛亮同志在这其中并非一仗未打——他一开始还是打了三仗的

。葛亮同志恩威并重,分别用了两次伏兵计和四次反间计,可谓是环环相扣天衣无缝,最终事半功倍大获全胜。

刘禅派马谡前来劳军,马谡建议葛亮同志“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甚得葛亮同志心意,马上被阵前留用,成为高参。而仗打到这个份上,**OSS孟获同志只得亲自出马了。

他命令三位同盟金环三结元帅、董荼那元帅和阿会喃元帅三人分别率军五万迎敌,谁赢了谁就能成为洞主。这里就出现了一处穿帮:前文介绍此三人分别为三洞元帅,当时的情况是军政不分,那么这三位元帅大人肯定也分别都是洞主了,谈何升职为洞主一说?

结果葛亮同志巧施夹击、伏击等战术,特别是妙激赵云和魏延两员大将,最终一举荡平三位大元帅。金环三结脑袋搬家,另外两位被生擒,但被放回。葛亮同志在位下次更大规模的内讧悄悄奠定了基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