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拉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奇拉小说网 > 大唐第一暴君 > 第174章 开源节流(一)

第174章 开源节流(一)

国库的钱的确入不敷出,即便是今年没有怎么打仗,但更新装备、养着十万禁军和那么多官员,都是一笔天文数字。

其实太原朝廷目前有二十多万军队,但藩镇军队都是由藩镇自己出钱养的,包括河东。只是河东节度使的税收大部分要上交朝廷,其他藩镇交的比例少一些,也有不交的。

例如杨渥、李茂贞名义上归顺太原朝廷,但赋税自理,并不给太原朝廷交税;成德王镕、义武王处直和吴越钱镠,也都是名义上臣服朱温的梁朝,但实际上也不交税,这也是为什么都能养数万军队。

盛唐时期的常备军也不过五六十万人,但此时的天下却有上百万。河东的禁军和地方军加起来就有二十万人,朱温的梁朝可能在四十万到五十万人。其他的藩镇,大的也有十几万,例如王建的蜀国,杨渥的吴国,刘守光的幽州;小的就只有一两万人或者两三万人。

朱梁的军队虽多,但大多镇守地方,那么多藩镇,一个一两万下来,剩下的机动军队就不多了。这也是朱温经常能调动五到十万的军队,但很少调十几万、二十万以上的军队,都调

走了,地方还守不守了?

朱梁周边的敌人可不少,你这边防守薄弱了,说不定就有人趁机上来咬一口。

有人疑惑,为什么盛唐时期,经济繁荣,才能养活几十万人,怎么到了现在天下大乱时期,还能养活上百万军队?

很简单啊,此时的天下军队,数量虽多,质量不行啊。

盛唐时期的骑兵和步兵,装备之精良,这也是当时的安西大都护府仅以两三万军队就能统治数百万平方公里疆域的西域。当时的唐军,不仅是骑兵强,步兵更强。

此时的十万军队可能连唐朝巅峰时期的一万军队都打不过,因为需要养活更多的军队,所以只能从士兵身上的装备想办法。

什么?一副铁甲要几十贯?太奢侈了,全部换皮甲。

什么皮甲也很贵?那就算了吧,精锐才披甲,普通军队不披甲了。

什么?横刀需要很精湛的工艺,还需要很多铁矿石?那算了,造普通刀吧,也可以用长剑。

横刀虽然好用,架不住工艺麻烦,而且贵,在如今这个天下大乱时期,各方势力哪有钱去折腾这个,自然选择经济实惠的武器。

有人说宋朝钢铁产量高

,装备精良,但其实不然。宋朝的钢铁产量高是真的,但因为大规模采用煤炼钢,导致炼出的钢铁比唐朝的钢铁脆了不少,就造成生产出的武器质量。因为宋朝开始就出现很多厚重的武器,刀变厚了,相当于是增加重量才加强武器的使用寿命和威力。

但那是宋朝,此时跟历史上的宋朝还差个几十年呢。

因此这个时候的武器也都是五花八门,比如契丹军队,这个时候喜欢用各种金属制作的骨朵,什么铁骨朵、铜骨朵什么的,就是一根三尺左右的木棍上安了一个凹凸不平的球状物。

这样一棒下去,基本上是脑浆炸裂。

而且此时天下军队的披甲率都不高,大唐巅峰时期可达百分之六十七,如今各方势力的军队,基本都在百分之十到二十之间,大多还是披甲。

就像太原朝廷下辖的禁军,也都没做到全部披甲,而且这些盔甲中,皮甲占据很大比例,更多的士兵都是以皮甲为主,铁甲只是护住了几个关键部位。

李存勖想对外用兵,就需要钱,特别是攻打成德、义武这样的藩镇。

可即便是今天没有发动较大的战事,但依然

无法弥补前几年大战所消耗的亏空,长久下去,肯定会影响朝廷的运行。

“启禀陛下,若是想要增加国库收入,必须开源节流,而且得同时进行,否则很难改变现状。”作为户部尚书,王然的话还是比较专业的。

“要不试试节流,削减禁军和藩镇的军队数量,这样应该能节省一大笔开支。”新任刑部尚书杨赞禹建议道。

“不行!”

李柷和李存勖异口同声道,这让人意识到这两位对于军权都很看重,还削减军队,不就是削弱他们的实力吗?

张承业适机站了出来,对杨赞禹说道,“杨尚书,如今朝廷面临伪梁多方面的压力,若是削减军队,面对伪梁大军的进攻,就压力很大。”

杨赞禹也意识到自己说错话了,连忙道,“枢密使说的是,是下官思虑不周。”

张承业点了点头,这才对李柷建议道,“陛下,老奴以为,节流并不能真正缓解朝廷所面临的问题,还是应该想办法开源才是。”

李柷点了点头,只有把蛋糕做大,才能很容易吃到更多的蛋糕。而原本的蛋糕就那么小,若是想要更多,势必会跟李存勖激烈的冲

突,这不符合李柷的计划。

“枢密使说的是,既然节流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确该开源。”说着李柷看向王然,“王爱卿,你是户部尚书,对于开源一事,有何想法?”

王然犹豫了一会儿说道,“陛下,微臣对于开源一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