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拉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奇拉小说网 > 那些准到没话说的心理效应 > 没有间隙的共赢——共生效应

没有间隙的共赢——共生效应

科学家在很早的时候就发现,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它的成长过程会很缓慢,自身也显得矮小,而众多同类的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每一株植物都根深叶茂,生机盎然。在人类的农业几千年的发展中,农夫们也发现了很多有规律的现象:把苹果树和樱桃树种植在一起,就能结出更香更甜更美味的果实;与榆树或桑树栽培在一起的葡萄,不仅会利用榆树或桑树作天然支架,而且长得格外茂盛,产量很高;大豆和花生地内若种上玉米,大豆的根瘤菌可以为玉米提供氮肥,而玉米则能反哺碳水化合物给大豆和花生;黄瓜如果和豆角一起种植,两者都会呈现出勃勃生机,产量大增。 于是,科学家们把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

其实,这种共生现象在动物界也比比皆是,让人叹为观止。海洋中有一种名叫小丑鱼的鱼类,它们居住在海葵的触手之间,和海葵在海洋中相互依存。小丑鱼可以使海葵免于被其他鱼类食用,而海葵长刺的触手可以保护小丑鱼不被掠食。小丑鱼本身又会分泌一种黏液在身体表面,保护自己不被海葵伤害。

无独有偶,海洋中大部分鱼类遇到凶残的鲨鱼都退避三舍,但有一种鲫鱼却和鲨鱼一起生活着,鲫鱼的背鳍演变成了吸盘,可以吸附在鲨鱼的身上,随着鲨鱼遨游四海。鲫鱼敏锐的反应与鲨鱼的行动配合得非常

完美;在鲨鱼捕到猎物,撕裂吞食的时候,鲫鱼便坐享其成也分上一杯羹,偷吃那些残存的肉屑。对此,鲨鱼似乎也不在意。不过.鲫鱼一旦脱离了鲨鱼的身体,那可就活到头了。

陆地上有一种犀牛,力大无穷,勇猛无比,但眼睛极小而且近视,因此生活上便有诸多不便。于是一种叫牛鹭的小鸟就成为了它的伙伴。牛鹭停栖在犀牛的身上,从犀牛皱褶的表皮里,寻找隐藏的寄生虫,既吃饱了自己的肚子,又解除了犀牛的痛苦。

蚂蚁与蚜虫之间的互利共生更为有趣。蚂蚁会把蚜虫当奶牛一样饲养着,为的是需要时可以吸食蚜虫分泌的蜜液。当它们用触须及前脚抚摸蚜虫的身体时,蚜虫就挺起肚子,从蜜管分泌出一滴滴蜜液供蚂蚁吸食。而由于蚂蚁的保护,这些充当“奶牛”的蚜虫已经失去了独立生活不可缺少的自我保护能力,并进化出新的生理构造:它们腹部的蜜管旁长着一圈细毛,以避免蚂蚁吸食时流失蜜液的情况。

甚至于,植物与动物之间也能互利共生。被称为“蚁群植物”的树木,常具有中空的树干或交错的长刺,很适合蚂蚁在那里筑窝。获得了良好生存空间的蚂蚁,反过来又能为这些树木驱除一直深受其害的害虫,并可使草食性的哺乳类动物望而却步。生长在美洲热带地区的牛角相思树就是一种蚁群植物,它不但为蚂蚁群提供了筑窝的空间,还会产生

一种专供蚂蚁食用的分泌物。

那么共生效应在人类社会中是否存在呢?1879年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首先提出了共生的概念后,一百多年来,科学研究和社会经济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对共生现象的理论研究已由生物学领域渗入和延伸到社会学、管理学的许多领域,并初见成效。

从“共生”这个词本身来说,它是指一个环境中所有成员通过某种互利机制,有机组合在一起,共同生存发展。所以,它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既存在于自然界中,当然在人类的社会中也随处可见。而且,在一个共生效应明显的团体中,所有的成员都有着相同的特征,也因为这个集体而获得了比单独生存更多的利益,即所谓“1+1>2”的共生效益。说得再直白一点,共生效应指的就是:人们若长时间在一起共同生活,彼此之间就会互相影响,就会在脾气、禀性、兴趣、嗜好等方面产生相近似的地方,甚至会产生同样的结果。

在人类社会中,共生效应有着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方面,在某一方面有特质的个体可以吸引很多同样特质一样的其他个体,进而形成一个群体。比如某个单位引入了一个杰出的人才,那么在以后的日子里,可能许多同样具有才干的精英都会在前面人的感召下聚集在一起,这是现今社会引进人才、挖掘人才的一条规律,而有效运用这条规律,可为组织

赢得巨大的效益。

第二方面,在一个特质相同的群体中,人与人间的互相交流、信息传递、互相影响往往会极大促进群体的提高。因此,群体的组织者应当充分运用并不断强化共生效应,形成一个吸引人才、利于人才成长脱颖而出的群体。在这方面,英国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和美国的贝尔实验室就是最好的例证。卡文迪许实验室从1871年成立至1982年,先后出现了二十五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贝尔实验室自1925年成立到现今,共获得两万五千项专利,走出了八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美国西雅图有一所著名的私立中学——湖滨中学。在那里,每天都有许多对各种学科感兴趣的学生聚在一起探讨问题、钻研技术。1968年,年轻的比尔·盖茨在那里邂逅了年长他两岁的保罗·艾伦。两人一见如故,彼此都十分仰慕对方对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