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拉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奇拉小说网 > 那些准到没话说的心理效应 > 一斑窥豹要不得——晕轮效应

一斑窥豹要不得——晕轮效应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北平,十八岁的陆小曼成了社交界的名媛。她多才多艺,热情大方,笑容明艳,体态轻盈,声音柔美,令无数人为之倾倒。当时有许多青年才俊追求陆小曼,最终,她于十九岁那年嫁给了毕业于清华大学且在美国西点军校攻读过军事的青年才俊王赓。

徐志摩与王赓同是梁启超的学生,于是徐志摩成了王家的常客。由于王赓专注于工作和前途,因此他常要徐志摩陪伴陆小曼,两人一起游长城、逛天桥、喝茶品诗……爱情的火花很快在他们之间迸发了。

徐志摩被陆小曼迷得神魂颠倒,为她背弃了好友,抛弃了结发妻子,不顾一切地向她求婚。

徐和陆的相恋在当时引发了巨大的轰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初见时那种如胶似漆的甜蜜逐渐消磨。两人也发现,在实际生活中,彼此也有着较大的分歧。陆小曼每天过午才起床,下午会客,晚上大多在跳舞、打牌、听戏中度过。

为此,徐志摩常常婉转地

劝告陆小曼,但效果不大。进而,陆小曼对生活的态度引起了徐志摩父亲的不满,便在经济上与他们夫妇一刀两断。

徐志摩不得不同时在光华、东吴、大夏三所大学讲课,课余还赶写诗文,以赚取稿费。但即便如此,却依旧不能满足陆小曼的挥霍,以致让自己负上了债务。后来,陆小曼甚至学会了抽鸦片,导致徐志摩心绪紊乱,最终在奔波任教的途中死于飞机事故中。

在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里,有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效应——晕轮效应。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首次提出。他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

徐志摩与陆小曼的结合毫无疑问地体现出了晕轮效应的强大力量,他们互相都觉得对方身上全是优点,没有任何缺点。但这些优点,很难说不是因为晕轮效应的扩大。

在徐志摩看来,一个如陆小曼般美丽动人的名媛应当

有与外貌相称的智慧和品格,从而花尽心思地疯狂地追求,身兼数职以满足她的消费观念,结果却弄得自己心力交瘁。

晕轮效应也被称之为“光环效应”,因为这就好像刮风天气前夜月亮周围出现的圆环(月晕),其实呢,圆环不过是月亮光的扩大化而已。

如果认知对象在一开始就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一开始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环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

当我们看到某个明星在媒体上爆出的一些丑闻时总是很惊讶,而事实上我们心中这个明星的形象根本就是他在银幕或媒体上展现给我们的那圈“月晕”,而他真实的人格,我们却是不得而知的,仅仅是通过银屏,通过八卦来推断。

美国心理学家凯利以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个班级的学生分别做了一个试验。上课之前,实验者向学生宣布,临时请一位研究生来代

课。接着告知学生有关这位研究生的一些情况。其中,向一个班学生介绍这位研究生具有热情、勤奋、务实、果断等品质,向另一班学生介绍的信息除了将“热情”换成了“冷漠”之外,其余各项都相同。而学生们并不知道,两种介绍间的差别是:下课之后,前一班的学生与研究生一见如故,亲密攀谈;另一个班的学生对他却敬而远之,冷淡回避。可见,仅介绍中的一词之别,竟会影响到整体的印象。学生们戴着这种有色镜去观察代课者,而这位研究生就被罩上了不同色彩的晕轮。

在人际交往中,晕轮效应会导致我们对对方认知的偏差,以至于我们不能够全面地客观地认知对方,从而引发许多麻烦和不便。那么我们该如何克服晕轮效应的弊端呢?

首先,我们不能以貌取人;其次,不要把自己的看法强加在别人的身上;最后,和对方接触时不要轻易下结论。如此,才能避开晕轮效应的弊端,全方位地去了解一个人。

事实上,晕轮效应也有能发挥优势的一面,它在求职面试和营销学上就能够发挥神奇的作用。求职者在准备参加面试前要围绕自己的目标或目的,从时间、地点等方面来仔细考虑自己所应选择的着装、仪态形貌及举止应答风格,以便给主试人留下好的第一印象,利用晕轮效应出击。

小刘是个专科生,和一群本科生、研究生一起到某外贸单位应聘,他知道如果就那样简单地递交简历,肯定没有一点希望。于是,他想了个点子,在中午招聘人员吃午饭时,他拿了一张全英文版的画报在招聘台前,有滋有味地在那儿阅读。当招聘人员被彩色画报吸引过来之后,他就用流利的英语给他们讲画报上有趣的故事,当然最后的结果是,招聘人员收下了他那只有“专科”学历的简历,他也成功地被招进了这家单位。

所以说在生活中要警惕晕轮效应的一斑窥豹作用,但是也要学会合理利用晕轮效应,这样才能够让自己在生活中处于有利地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