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拉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奇拉小说网 > M君的相亲小记 > 第173章 第十三次相亲88

第173章 第十三次相亲88

第173章 第十三次相亲88

其实,人们对别人言语的内容并不放在心上。

他们真正在意的是对方的立场和态度。

所谓立场就是屁股坐哪边,是坐我这边?还是坐敌人那边?坐我这边就是自己人。坐敌人那边的就是敌人的狗腿子。

态度分两种。一种是尊敬我。另一种是不尊敬我。

凡是立场一样的,尊敬我的言论就都是金玉良言。就算这些言论里有许多不实之词,或者毫无逻辑与理性可言,也是可以容忍的,是瑕不掩瑜的。

但凡立场不一致的,或者不尊敬我的。就算对方口吐莲花,能引来天花乱坠,落地化石,也都是耳旁风,一丝也吹不到心里去。

这就是m君看到的,人们之间语言交流的现实状况。

当然,偶尔也有鸡同鸭讲的尴尬情况。

他想到这里,突然很佩服被人奴役的狗。

狗是被人奴化的狼。

他没有接触过狼,不知道这些原生态的狗语言天赋怎么样。

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狗在语言方面的表现很是亮眼。它们大概算得上最有外语天赋的生物。

人类自诩为万物灵长,是世界上最聪明的生物,但要学好一门外语,不光是要阅读大量文字资料,更重要的是要有人来教授外语知识,否则很难精准掌握其他地域同类的语言。

可狗作为异类,却能对人类的语言无师自通。这实在是了不起。

当然,狗真正让大多数人类望尘莫及的优点是几乎达到忘我程度的忠诚。

毋庸讳言,绝大多人类无法像狗一样忠于他人。以至于,有了那句名言“我认识的人越多,就越喜欢狗”。

狗能听懂人话大约是根植于基因的天赋。人似乎没有类似的本事。

我们不要说理解异族的语言,就算是完全搞懂同类的语言都非常困难。

比如:日本那首著名的俳句“古池边,青蛙跳进水里,噗通。”

m君可以打赌,日本人理解这俳句,绝对不是译文里这样子。

我们对尚且存在的文明,已经无法精准翻译其诗歌精要,对那些已逝文明留下的只言片语,自是远谈不上准确解读。

所谓文字,其实是由三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我们眼睛看到的字形。

比如:中国字是横平竖直的方块字。其方方正正的构成形式,就能使我们将之与其它体系文字区分开来。

西夏李元昊曾经发动一批文人创造了西夏文字。这种字让人一眼看上去,就明白是中国字的一种变体。原因无他,西夏文字也是用横、竖、撇、捺来构建的方块字。

李元昊妄图以西夏文字宣告党项政权的独特性,枉费心机撇清西夏与中原文化的关系,可那脱胎于汉字的新文字,反倒坐实了一件他想极力否认的事实:其所谓高白上国是华夏文明的一部分。

文字的另一部分构成要素是含义。

比如:“泽”。

我们一看到这个字,就会联想到沼泽地之类的地方。

同样是和水有关。

我们看到范围广大的水系,会依据其庞大程度,称其为江、河、湖、海,但绝不会称之为“泽”

这就涉及到文字的第三部分要素,形与意之间的联系纽带,也就是表意的规则。

这种规则不完全由字形体现,更多的是一种文化自发形成的认知模式。

比如:小的土坡被称为“丘”。比丘更高大的凸起地势被称为“京”。比京更高更大的叫“山”。连绵在一起的山就是“峦”。山峦之间的低洼处就叫“谷”。

不同民族由于生活环境不同,历史遭遇各异,导致认知模式不尽相同。

这也正是人们破解已消亡文明文字的难点所在。

比如:古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还有古埃及人的象形文字。

这些文字就摆在人们眼前,但是我们并不能准确理解其意思。

这两种文字被认为已经被成功解读。可是,这种所谓的解读,更像是一种猜测。

这样说,倒不是因为m君戴着有色眼镜看西方考古学家。

以中国的古文物为例。

在他小时候,课本里记载有一件商代用来祭祀的鼎,叫司母戊大方鼎。据说,这件宝贝是商王用来纪念其母戊的。

可是,等他长大几岁后,又有了个新说法。说是那不叫司母戊,而是叫司后戊大方鼎。

所谓“后”就是王的意思。这鼎不是用来纪念母亲的,而是用来怀念先王的。

这是很有趣的一件事。

鼎上很清楚的刻着三个字。可那个字是“母”还是“后”居然没人能分辨明白。

这还是在专家们认识字的情况下发生的争议。

世界上真正认识苏美尔字和古埃及字的人,早就随着那些古文明的覆灭,被历史的黄沙掩埋在遥远的远古时代。

后世的专家们凭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