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拉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奇拉小说网 > 葆光 > 第十六回:映山红遍野惹人眼,丽春花争艳招…

第十六回:映山红遍野惹人眼,丽春花争艳招…

要有人从这里路过,就说此事。只是这种大烟的事,万不能透漏半个字来。从此开始,这荒无人烟的山沟里,便有了持续的人间烟火。场地各占沟道南北两岸坡地,宅地选择主要以靠近泉眼为宜,所开荒地,全归各家户头所有。

经几个人共同合计,把这条沟按上、中、下三段进行分割,上沟叫建廓子,中间叫歇马店,下段叫下河湾。沟道两边山梁卯坪,沟岔湾屲这些名称原来都是商家、当地官方根据原始自然地形地貌特征,随便起了个名字。

何楚雄选择了河道上段,阳坡面的减滩平地,自己的挑担(连襟)周家的,选定何家对面的一块平地。李奉贤选择了河道中段阳坡庙前的平地,自己的内弟侯家的选了对面的榆树湾的九科滩。张家弟兄只好在这道沟的沟口,选了个宅地,安顿下来。对面有榆木岔碉堡照应,旁边不远处有泉眼水源。

一时间,沟道两岸每个犄角旮旯,按照地形地貌特征,都有相应的地名,方便大家辨识方位和归属。下河湾、黄蒿湾、马脊梁、涝坝滩、大湾、泥潭、碱滩等。九科滩、柳树湾、庙湾、大地川、堡子梁、三神沟等。

东边山头有榆木岔,南面山上就是插牌山,北边有中咀山碉堡,在西边还有发龙山。一旦有了战火,这三个碉堡就有狼烟升起,不仅给官方传递信息,也给这里生活的人们,提前传达一个信号。

这六人暂时把这条沟道分成三段,各自选定了宅地,报官方准许。并期待官方资助,调集劳力修筑屋舍。通过官方的有力资助,各家各户不辞劳苦,不知历经了多少风雨,也不知道付出了多少艰辛,通过几年的开垦,这道沟两岸的阶地,基本变成了熟地,而且土壤地力还算肥沃,当地气候条件还算适宜,只要风调雨顺,可以种植各种旱地作物。

这些拓荒者们,通过多年的耕作,明种粮食,暗栽罂粟,半农半商。大家主要靠着鸦片牟利,终于在这荒无人烟的山沟里,站住了脚跟。

后来就有不少外地人,沾亲带故,携家带口,逃荒避难迁移到这里,开荒山坡垦地,世代耕作,繁衍生息。随着这里人口增多,开垦荒地熟地增加,当地人为方便归属,地名便随着大户人家的姓氏,就重新命名了。这道沟中上游地域,都归金城县管辖。

且那这张家兄弟两个,所开垦的土地,距离东西往来的道路不远,种植罂粟多有不便,时常因这花色太艳,招惹路人的眼帘。为了掩人耳目,弟兄俩就将罂粟与油菜籽,芥花籽、向日葵等一起进行套种,还种了很多种其他药材,弟兄俩就在这里,干起了种药材行医的行当,若有路人和方圆居住的人生了病,也有了个盼头。若遇内部人来对暗语,就号称教会信徒。从此开始,这小地方就起名叫菜籽湾,属安定所辖。

光阴流转,年复一年,不知过了多少年。起初来这里的拓荒者们,经过几十年的劳作,已经在这里建好了宅院,操置了基本生活、耕作的家舍。这道沟两岸平缓点的荒地,都被开垦成熟地。有了这些基业,各家的后代们,后来就各自拖家带口来到这里安家营生,世代相传,不知付出了多少艰辛,也不知道积攒了多少的家业。一代接一代的人们,最终留下了家业,带着艰辛和遗憾,也许怀着满腹的自豪,就随着这沟道的流水,归黄泉去了。

转眼之间,孙承祖业。这些拓荒者的基业,就已经传到了第三代。张家弟兄的基业和行当,由各自的孙子继承,居住在菜籽湾。李家的、何家的基业也由各自的一个孙子继承,分别居住下河湾,减滩。周家,侯家两户,当时人丁兴旺,每户孙子辈好几个,各户孙子辈联手经营。分别居住在榆树湾,水岔沟。

好多南来北往的商人,还有当年和爷爷辈联手的后代们,每当路过这里,看到一派祥和宁静的场景,安居乐业的农家院落,都在动着心思,眼里总在踅摸着这地方的犄角旮旯。只是一时还吃不了这苦头,便暂时放弃了迁移这里的念头。

先说这李家,自从爷爷辈开始拓荒,起初来到这里,先在阳坡庙里落脚,选了个河湾地,靠山坡挖了几个窑洞凑合着安顿下来。经过几十年的营生,把这北坡的平地开垦了不少。虽说干着不合时宜的行当,时常提心吊胆。但当时这里的官员,只是图了个名分,日子过得也很寒酸,只要适当让小利于当地官员,官方也就睁眼闭眼,只当没有看见。

李家的爷爷辈初入行当,所开荒地肥沃,但种、育、管、收还不得窍法,尤其是割大烟,还是个细法的匠人活。父辈继续半农半商经营,逐渐得了窍道,产量增加,加上这罂粟市场行情很抢手,有暴利可图。两代人便在河湾地里挖了好几个窑,围起院墙,还打了水窖,已成规模。但毕竟还是远路经营,既要种地,又要顾家,不太方便。心里总在想着迁移的事。

这李家当下已到了第三代,虽说这男人经常在外,一年四季在歇马店地方,帮着父辈种地贩烟,很少着家,但婆娘在陇西老家还是很当劲,不但会操持家务,还接二连三一口气,给李家生了好几个娃娃,生来就比较灵性。时下这陇西老家,本支家族内早已出五服,家口过大,家道败落,好多子孙后代已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