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拉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奇拉小说网 > 远去的回忆 > 第17章 宣传队李小月来上班

第17章 宣传队李小月来上班

六十年代,农村生活还十分艰苦,文化生活更是贫乏,单调,农村人每天只能听三遍县广播站播出的大喇叭,盼星星,盼月亮,一年几次县里放映队下乡放映的电影,为了看一场电影,有时人们步行十几里路,到家时已经半夜了,那几部样板戏,京剧,芭蕾舞剧少得可怜,几部经典电影,有的已经看了好几遍了,人们会随时学上几句“张军长,看在党国的份上拉兄弟一把”,“高家庄,马家河子,黑风口通通地消灭,高,高,实在是高”。也许是出于人们对文化生活的渴求,也许是出于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农村业余宣传队的兴起,给贫穷的老百姓带来了欢笑,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开会之前,有个人站在台前,唱上一段样板戏,对台下的人来说,那就是一种享受。

宣传队几名队员的到来,给这个百十来人的小厂带来了生机和快乐,那时无论是农村还是工厂大会小会天天开,学习最高指示,传达中央文件,宣传计划生育,工人们己经习惯了下班后开会,开会之前走进会场的人都把目光投向宣传队这几个人身上,要求他们唱一段才能开会,时间长了,这几个人就主动轮流到前面唱一段,工人们很愿意听,当时人们对唱歌要求不高,能唱,会唱就行,那时候人们也沒那么高欣赏水平,六七十年代文化生活贪乏,普通人家连一台收音机都没有,只能听到县广播站每天三次广播,播放几首歌曲少之又少,开会前,能听到宣传队同志唱上一首歌曲,一段样板戏,就象现在人听一场演唱会。这几个宣传队员自然也就成了厂里年青人关注的目标,没事时他们到一起议论哪个队员唱的好,哪个队员长的漂亮,喜欢探讨他们的私密,一至认为宣传队的人都很清高,由其是长相漂亮的姑娘,对厂里这些年青人来说是可望不可及的,

上次见到李小月后,二庆心总是想着她,平时很少见到李小月,只能下班开会时能看到她,下班铃响后,二庆积极的走进会场当李小月出现在门口时他就有种心跳加快的感觉,长这么大他第一次对一个女孩真心喜欢,每次开会时,二庆都会偷偷的多看小月几眼,他希望小月能看到他,慢慢的他发现,小月开会时从不左顾右盼,眼睛总是看着前面,很少交头接耳,有人开玩笑,她也不笑,滿屋里人都笑了,她也是微微一笑,看不出她是不高兴还是有心事,除了宣传队这几个人外,她很少和别人交谈。渐渐的,二庆从别人嘴里对李小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李小月,18岁,上中学没到三个月就辍学回家了,家中五个孩子她是老大,父亲对孩子上学不是很支持,他希望小月去生产队挣工分,至少能挣出她一个人的口粮钱,减轻一点家里生活负担,第一年下来,母亲给小月买了七尺草绿色灯芯绒,给她做了一件衣服,裁剪下来的弯子,小月自己做了双新鞋,过年了,小月穿上新衣服,穿上自己做的新鞋,心里有几分成就感,那年她16岁,小月中学老师姓吴,叫吴永恩,曾两次到家来找小月,听了小月父亲的态度劝她父亲说“这孩子不错呀,挺懂事,你老还是考虑一下,最好还是让小月去上学吧”,小月送吴老师走出大门,吴老师语重心长的对小月说“年青人啊,读书时代是你最美好的时光”。多年后,小月每当想起吴老师这句话,都后悔莫及,潸然泪下。多少次梦里她又回到了学校。

70年上冬,住在一个村的家里没出五伏的一个姐夫,捎信让她过去一趟,她这个姐夫姓张,叫张有权,在公社广播站当广播员,他告诉小月,公社准备成立业余文艺宣传队,从各大队挑选能唱会跳的,会吹打弹拉的青年,到各大队宣传农业学大寨,为农业学大寨大喊大叫,推动耿庄公社学大寨步伐,丰富耿庄文化生活。这批人由党委负责安排工作。一听说安排工作,小月心动了,能有份工作是她梦寐以求的渴望。六七十年代,正是国家困难时期,农民辛苦一天,才挣几毛钱,年轻人做梦都想着离开贫穷落后的农村,农村人想找一份挣钱的工作比考大学还难,那时候时兴走后门拉关系,有门路的填个表名正言顺成了工人,没有门路只能窝在家里,张有权给她带来的消息让她兴奋,这不是天上掉馅饼了吗?很快她又冷静了下来,全公社那么多青年,还有知青,一个比一个漂亮,时毛,不象我们农村人土气又没文化,哪能轮到我呀,张有权说“你这几年在小学又唱又跳不是挺带劲吗,你牌亮,当演员长相佷重要,我先给你报上名,到时候听通知去公社考试,负责这项工作的是政工组,组长和我关系还不错。小月在焦急等待中接到大队通知,第二天上午去公社参加考试。

考试在公社小会议室,屋里屋外全是人,这些人有的是参加考试的,有的是来看热闹的知青,报名人很多,都是带着一线希望,不管自己行不行,都想试试,不愿错过这次机会,台前桌子上放着几样乐器,有二胡,板胡,笛子,月琴等,喊到名字的到台前唱一首歌,一段样板戏,

主考官是西耿大队党支部书记,叫王凤鸣,50多岁,48年参加解放军曾是部队文工团唱单弦演员,能写能唱,很有水平,抗美援朝去过朝鲜慰问演出,58年转业到耿庄大养场任党支部书记,后又调回西耿村任党支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