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拉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奇拉小说网 > 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 Part6.阅读别人,是为了最终成为自己

Part6.阅读别人,是为了最终成为自己

——

阅读别人,是为了最终成为自己

作家许知远在自己的文章中写道:“几天前的一个夜晚,我再次看了电影《日瓦戈医生》。精彩之处仍不可胜数,一个片段给我印象尤深。医学院的学生日瓦戈,抱着几本书乘坐老式电车,跑过莫斯科街头,脸上充盈着希望、好奇、单纯……生活正在向他展开,一切皆有可能。”

多年来,我总是期待在北京街头看到腋下夹着书籍的青年人。他们可以行色匆匆,也可以散漫不羁,书是他们通往未知世界的船票,也是抵御外界庸俗的城墙。出人意料的是,我一次也没碰到过。在这座超过1000万人口的城市里,在熙熙攘攘的马路上,在餐厅里、地铁车厢中、公园的长椅上,我很少碰到真正的阅读者。你应该知道我的意思。当然会有人正在读些什么,可能是一本书、一份杂志、一张报纸,或是一个iPad的显示屏。但是,这些印刷品与显示屏,似乎都失去了书的意义。它们不提供生活的另一种可能,迫使他们追问人生的意义。它们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帮他们获得更多的生存技巧。

我的恩师赵剑华和马端刚,每天都会坚持

阅读。读书坚持一天或是一周都很容易,但是长久地坚持却很难。赵老师经常去世界各地参加有关写作的一些活动,但是闲暇的时候,他都会在家里静下心来读书、写东西。马老师每天都会坚持写诗,看经典的电影,每晚都会阅读到12点之后。我觉得他们的阅读就像是酝酿诗歌一样,一旦诗意就不能停止。童话大王郑渊洁每天早晨4点半起床,在书房写作,到6点半完成写作。这个习惯他坚持了30年,历时23年的《童话大王》半月刊才得以按时出刊,《皮皮鲁总动员》才得以完整出版。

我和作家简平老师只有一面之缘,那是2012年他来包头参加文联的一个会议,他从上海赶来。后来我把自己写的东西拿给简平老师看,请他写一个小评论,本来觉得简平老师会很高冷,没想到他特别随和,虽然在国外,但还是在尼亚加拉—锡拉丘兹的列车上给我写了小评论。他教会我用更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这个世界,无论是写作还是生活。

简平老师坚持阅读和写作,经常在各地给孩子们讲儿童文学的写法。去年8月的时候,他和刚刚做了肝癌介入治疗的母亲一起去日

本散心。事实上,他自己也是一个癌症患者,他希望自己和母亲能相扶相持,在面临绝境的时候,让辽阔的云海拓宽他们的内心。

在东京的街头,当他们抬眼眺望时,便与“亚洲王子”张根硕的巨幅海报不期而遇。张贴海报的这栋楼里,有一家张根硕开设的咖啡馆。他和母亲落座于这家咖啡馆的二楼,在宁和的氛围中享用充满浪漫意味的茶点。母亲点了一杯最具特色的抹茶奶昔,因为在冰淇淋的上面,有着一个深绿色的“Z”字,所以很是炫目。简平老师的母亲非常开心,拿着小匙,面露微笑,简平老师用手机将这个镜头定格下来,并发到了微博上。

完全出乎意料的是,张根硕的粉丝鳗鱼们一下子蜂拥游来,短瞬间便达到30万的点击量,热情洋溢的鳗鱼还留下许许多多的祝福,让简平老师和母亲惊喜万分。他们称简平老师的母亲为“鳗鱼奶奶”,从那以后,鳗鱼们会时不时地游来问候他们,他们游得安安静静,只留片刻,随即离去,游迹顿失。

后来简平老师写了一篇《游来游去的鳗鱼》,他说:“我不知道他们都是谁,也不知道他们从哪游来,又游向哪

去。我就这样恬恬淡淡地与鳗鱼们相处着,有些时候,我也会想起他们,于是,我就潜在水中,伴着张根硕的歌声看他们快乐地游来游去。我母亲去世时,我发过一条微博,鳗鱼们再次围拢游来,点亮一根根蜡烛,那满屏的烛火在我悲痛的心中熠熠闪烁,温馨无比。”看到简平老师的文章后,张根硕在自己的微博送上寄语。

这就是文字和阅读带给我们的力量,有时候一次简单的阅读就能把陌生的人拉得更近。

多年前看到一篇报道,杭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包括乞丐和拾荒者,图书馆对这些特殊读者的唯一要求,就是把手洗干净再阅读。这一举措推行以来,一直引起一些读者的不满。但是他们的馆长说:“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选择离开。”

杭州图书馆的底线是,只要你的穿着和举止不是特别出格,比如赤膊或大声喧哗,你都可以免费在这里看书、休息、听音乐甚至会朋友。公共图书馆不仅仅是一个查阅文献的地方,它更应该是一个让市民自由穿行的空间。而这部分相对底层的人,他们比一般人更需要这样的空间。

虽然生活并不常有这样大把休闲

而又惬意的时光,繁重的工作压力、复杂的人际关系、琐屑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或许会磨去你读书的耐性。在城市的喧嚣里穿行,停歇下来的时候将疲惫的身躯放松,静静地去读一本书,时间久了,你会发现,阅读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三毛说过,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