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拉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奇拉小说网 > 人生不过一念间:南怀瑾的15堂人生智慧课 > 【第十一课】

【第十一课】

一个人与一群人的博弈

投其所好:入国问禁,入乡随俗

为人处世,一味地我行我素,表面上看起来很有个性,但实际上很容易伤人伤己。如果我们能较易掌握“问禁”和“随俗”,就可以从博弈的棋子变成博弈的人,赢得自己所意想不到的东西。

“入国问禁,入乡随俗”的意思是说,到了其他地域,要根据当地的习俗行事,跟随当地的风俗习惯。“问禁”指当地的忌讳、禁止的事,避免行事违背当地的习俗。通俗地说,就是每个国家,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风土人情,也就是风俗习惯。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难免会受到这种文化的熏陶和洗礼,从而打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烙印。

南怀瑾认为,一个人要做到“入国问禁,入乡随俗”非常重要!现如今,交通的便捷让人与人的接触愈益频繁,所以问禁与随俗在人际关系方面尤为重要。

如,在进入一个国家之前,首先要了解这个国家的法律法规;去一个地方时,首先要弄清楚这个地方的风俗习惯;到任何国家、任何地方,都要尊重当地的习俗,不要有所违逆。对异国如此,对他乡客地如此,对人际关系更是如此。比如,坐旧式的船,在船上吃过饭后,是不能把筷子搁在碗上的,不然就犯了大禁忌;某人刚受了打击,心情很糟糕,你还一个劲儿分享自己的幸福,可想而知后果是什么。

孟夫子教齐宣王安邦之策时曾说过:“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意思是,我来到贵国时,还没入境,就先打听了你们齐国的大禁。细究一下,问禁与随俗在人事上包含了知其所恶、投其所好的意思。在部分人眼里,“投其所好”是一个贬义词,因为“投其所好”者都有着自己的目的,或自私,或不可告人。实际上,如果把“投其所

好”用在征途,它不过就是改变人际关系的一种引导和刺激法,可以使别人对你的态度从排斥、拒绝、漠然处之到对你产生兴趣并予以关注。

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好入名山游。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汪伦与李白素不相识,但他很渴望能与李白见上一面。后来,汪伦就写了一封信,想要邀请李白去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旅游。汪伦在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一看信,大喜。那里不仅有美丽的风景,有美酒,还有一个一起做伴的人,简直就是人生一大乐事。于是,李白便欣然而往。

至汪伦处,李白见其乃泾川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心中顿生几分好感,并问道:“桃园酒家何处?”汪伦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

无万家酒店。”

李白一愣,随即哈哈大笑,并留数日后方离去。

一位是隐居的诗人,一位是狂放不羁的诗仙酒圣,他们靠一封信结识,演绎了一段千古佳话。汪伦是有智慧的,他懂得投其所好,知道李白喜欢喝酒,就用酒来诱引李白。李白惯常以对酒当歌赋诗,倜傥不羁,有“天子呼来不上船”的狂傲,想要结识和邀请他,用酒做诱饵是正中其下怀。

你能说汪伦的“投其所好”是小人做法吗?当然不是!他不过是巧妙施为,结识一位诗友罢了。从汪伦的举动中,反倒可以看出他的风雅和睿智。

南怀瑾先生也曾讲过一个故事,印证了“投其所好”的褒义。

清代才子袁枚二三十岁就名满天下,出来做县令。赴任之前,他去拜会自己的老师——乾隆时期名臣尹文瑞。

老师问他:“年纪轻轻就做了县长,有什么准备?”

他说:“什么都没

有,就是准备了一百顶高帽子。”

老师皱眉说:“年轻人怎么搞这套?”

袁枚说:“社会上人人都喜欢戴,有几个像老师你这样不要戴的?”

老师听罢,觉得他说得有道理。当袁枚出来时,同学问他跟老师谈得如何,袁枚说,自己刚刚送出了一顶高帽。

南环瑾先生说,好听的话谁不喜欢听呢?是啊,无论是什么人,多大年纪,只要有人用心去赞美,给自己戴高帽,那他恐怕是一种享受呢。实际上,“送高帽”本身就是投其所好的一种,它不属于“问禁”,但算得上“随俗”。在人际交往中,投其所好的确是一种大智慧,更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

为人处世,一味地我行我素,表面上看起来很有个性,但实际上很容易伤人,又容易伤己。如果我们能较易掌握“问禁”和“随俗”,就可以从博弈的棋子变成博弈的人,赢得自己所预想不到的东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