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拉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奇拉小说网 > 人生不过一念间:南怀瑾的15堂人生智慧课 > 千年传承的师道精神

千年传承的师道精神

在求真、求善、求美的道路上,为人师者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个引路人,因此在正道之上授业、解惑才有所根据。因此在本质上,老师应该是精神的塑造者,那么首先就要求其本身是精神和时代的先锋,本身就是一个执着追求真理、勇于传播真理的人。

“师道”这个词本源自《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郑玄注:“严,尊敬也。尊师重道焉。”自此之后,“尊师重道”这个词就在神州大地广泛传播开来,这也是中国民族优秀传统道德之中的一点,并不仅仅停留于字面意义上。因此可知,自古以来,人们将老师视为人文精神生活的引导者和文化生命的维护者,因此老师们也备受崇敬。即使是在古代拥有至高权力的尊贵帝王,对于帝

师也不敢有丝毫的轻视,往往都是尊敬以待。

南怀瑾先生曾如是解释师道:“要晓得中国文化分三道,师道、君道、臣道。师道是超然物外的,所以可以做帝王师。古礼上,皇帝见到老师要下拜,老师不需要拜皇帝的,师道很了不起。那么师道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传统文化上的‘化民成俗’四个字。‘化民成俗’是师道的精神,‘不朝天子,岂羡王侯’,皇帝也必须要尊师重道。”这也就是说,教化百姓形成良好民俗是师道的精神,而即使归为九五之尊也必须尊师重道。

汉明帝刘庄当太子的时候,博士桓荣任太子太保,也就是担任他的老师。后来汉明帝继位之后“犹尊桓荣以师礼”。他曾亲自前往太常府,让桓荣坐西面东(最尊贵的座次),设置几杖,就像当年讲学的时候一样,

自己仍然聆听老师的教导。除此之外,他还将恒荣教过的朝中文武百官和学生数百人召集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桓荣病后,汉明帝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病之时,他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此表示对老师的尊敬。进门之后,也总是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坐在一边很久才离去。当朝天子表率如此,底下众臣岂敢不遵?因此“诸侯、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丧服,亲自临丧送葬,同时将其子女做了妥善安排。

对于师道精神,古之圣贤早已有云,传道为师者之第一要义。道是一种方向和指引,为人师者首先要做的就是指引学生向正道前行。在求真求善求美的道路上,为人师者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个引路

人,因此在正道之上授业、解惑才有所根据。因此在本质上,老师应该是精神的塑造者,那么首先就要求其本身是精神和时代的先锋,本身就是一个执着追求真理、勇于传播真理的人。

那么,真理的先行者往往就是时代的先行者,因而需要拥有与传统相抗衡的勇气。许多人在畏惧和懒怠之中不敢前进人云亦云,只想应该思考的思想,只说应该言说的言论。于是,为人师者也就失去了师道的尊严,反倒变成了制造产品的流水线工人。因此,为人师者应当具备一定的勇气,敢于挑战前沿问题,敢于争议存疑问题。

然而,老师的真正意义并不只在于教导学生知识,如朋友一般与学生交流,更重要的是,以一个父母的立场来帮助学生“安身立命”——树立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只有稳定的三观才能让学生成为独立的人格,才能为社会做出杰出的贡献。从这一角度来说,老师的责任不可谓不重,这就相当于是学生精神生命的***,这等责任堪比“父母”,因此也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

借用哈维尔的话来说:“我们不知道哪个角落里的哪个学生,看了您的举动听了您的话语,从而让这个世界发生了改变。”可见,从某种意义上讲,为人师者的荣誉并不在于职称或是奖状,而是培养了多少自由成长、阳光健康、科学求真的大写的“人”,为这个时代输送了多少坚定的信念、生产了多少正义与爱。如今的社会发展变化十分迅速,很多观念也在变化之中,但像“尊师重道”这样的体现我国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念,它们的生命应源远流长,决不能抛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