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拉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奇拉小说网 > 解读科学奥秘,探索未知领域 > 第77章 藏水北调,到底是功在千秋,还是弊在后代?

第77章 藏水北调,到底是功在千秋,还是弊在后代?

综述

众所周知,虽然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资源相当充分的时代,但是逐渐膨胀的人口基数和资源消耗,令有限的物质资源入不敷出,其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水资源的分配问题。

由于我国南北两地的气候状况不同,南方地区偏湿润,全年降水较多,而北方地区,尤其是西北部地区,气候较为干旱,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较大,因此,我国花费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并且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展了南水北调的大工程。

如今,南水北调项目已经实施了很长一段时间,项目的进展也非常神速,所有的布局都在科学规划下有条不紊的进行,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南水北调成功实践后,有人提出了“藏水北调”的想法,引发了科学界的激烈争议。

藏水北调

事实上,藏水北调是“南水北调”的大西线工程,在我国最初的“南水北调”工程中,并没有藏水北调的计划,那么,藏水北调的说法是怎么来的呢?

根据《南水北调工程背景》可以了解到,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民间水利专家郭开曾经提出“大西线”计划,也叫做“大西线南水北调”计划。

按照郭开的方案,我们可以斥巨资在青藏高原上建造一座水塔,并且利用这座水塔向北方的新疆地区进行供水,从而让水源由高到低,汇入到新疆地区,实现水源的全程自流。

在郭开的计划中,这个项目一旦落实,将会给我国产生巨大的收益,根据他的推算,只要项目成功开展,西藏每年调入北方的降水量将会达到2006亿立方米,不但能解决新疆的干旱问题,甚至还能改善北方的整体环境。

郭开这项计划看起来雄心勃勃充满可能性,但我国科学界始终没有对这个问题展开回应,直到2011年,我国的军旅作家李伶展开了为期17年的地质考察,并且形成了相应的报告文学《西藏之水救中国》,这则报告一经问世便引发了关注。

在这则报告书中,李伶旧事重提,将“大西线”工程再度摆回了桌面上,并且他比郭开更加激进,提出一项比三峡工程还大的究极工程。

在李伶的描述中,这项工程需要修建一条运河,并且这条运河要贯穿雅鲁藏布江、怒江、金沙江、大渡河等重要的河流,如此一来,就能将西藏地区的水资源进行抽调,解决我国洪涝灾害和干旱地区的缺水问题。

争议

从出发点来看,李伶先生和郭开先生的出发点自然是好的,他们准备利用“藏水北调”的方式改善我国北方部分地区干旱缺水的问题,但这个项目的提议过分大胆,自然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比如我国曾经的水利部长王恕诚就明确否定过“藏水北调”的提议,并且用“三不”(不需要、不可行、不科学)观念作为回应,他认为,我国西部虽然处于干旱的气候,但是当地的水资源完全能够满足当地的发展,所以“不需要”。

其次,“藏水北调”工程绝不是一项小工程,它要跨越青藏高原和北方平原的地形差异实现供水,还要注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建造一座比三峡大坝还大的水利工程,其投入的资金可以用“天文数字”来形容,因此“不可行”。

最后,国内很多的水利专家都对“藏水北调”持否定态度,因此“不科学”。

除了王恕诚之外,还有很多的环保主义者对这项工程持反对的态度,他们认为藏水北调的工程跨度过大,投资过高,很可能会给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较大的损害。

事实上,这些人的想法有些过于极端,他们看到了工程的浩大和不可取之处,便对整项工程持否定态度,因此,这些反对项目的理论大多站不住脚。

2017年,我国创新与发展斩落研究会秘书长王博永写了《积极筹划“大西线”保障可持续发展》一文,明确表达了自己对“藏水北调”项目的支持,认为这项项目的开展将会改善中国的生态环境,促进“西部崛起,东西并举”的格局。

在这篇文章中,他详细论述了“大西线”调水工程的种种好处,同时也预测了这项工程可能带来的后续问题,并且提出了解决方案,考虑的十分周全。

可见,在支持者的眼里,“藏水北调”项目固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可以逐步调整完善,并不影响该项目整体的可行性。

就这样,“藏水北调”的开展一直处于争论之中,有关的措施和结果始终没法定下来,两院43位院士更是对这个项目的开展持悲观的态度,认为“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这个工程没有技术可行性”。

红旗河调水工程

2018年,“红旗河”调水工程正式开展,这项调水工程被誉为“藏水北调”项目的修改版,但即便如此,这个项目的规模仍旧相当庞大。

这则项目预计从雅鲁藏布江中流开始,沿着青藏高原路线,连通我国诸多流域的上游,从而实现“分流”和“供水”。

根据水利专家推测,这条输水渠至少需要6100公里,基本等同于长江的长度,而且每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