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拉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奇拉小说网 > 我家的后院通现代 > 第135章 周惠芳找儿媳妇求五星好评)

第135章 周惠芳找儿媳妇求五星好评)

向玲玲搞定了这批秋冬季配套产品,心下大定。

她把每一件物品的底价都报给了小美,自己没留中间价。

至于小美给她多少佣金,就看小姑娘的了。

结果小姑娘没让她失望。

和周惠芳一样,刨去成本,剩下的纯利润,两人对半分。

当然这对半分有点特殊,分的是1976年的钱。

小美按1976年一块换算成现代五十块的比例给向玲玲钱,五十块钱一分为二,那就是二十五块钱。

小美那是和奶奶商量后才跟向玲玲说的。王奶奶觉得这样挺好,毕竟小美在现代不熟,年纪又小,总要找个人来办这事。

难得两个小姑娘投缘,让她找货源小美也放心。

一比五十再对半分,似乎不多,但禁不起量大,小姑娘还是有钱赚的。

这样解放了小美,向玲玲也能通过这个活赚点钱,挺好。

向玲玲也很开心,这工作比卖水果难,因为要与人打交道,但从中能学到不少东西。

小美给的钱也很多,对半分呢。

觉得占了大便宜的向玲玲,更加起劲去淘东西了。

冬天的东西基本搞定了,那就要准备春季的物品了。

还有就是一年四季都要用的东西,比如热水瓶(包括胆和壳)、美孚灯(包括灯和油),还有煤炉、煤球、吃的米、面粉和菜油等。

这些东西,都是人托人搞到源头的。

这里少不了她姑姑、王春生的帮忙,甚至还请了周惠芳帮忙,俩人都是小美的“员工”,也算半个同事了。本地的一些企业,周惠芳肯定比她人脉广,甚至比王春生都广。

很多事情都是托了周惠芳介绍,然后人介绍人,最后办成了事。

向玲玲因此还和周惠芳熟络起来。

周惠芳本来就是热心人,和向玲玲处熟后,很喜欢小姑娘。小小年纪出来讨生活,也不进厂挣死工资,自己开水果店,是个有主见的。

长得又挺好看的,但不吃青春饭,卖水果时那真是早起晚归,菜场每天营业时间那是朝六晚七,加上事先要做准备,五点就得开始摆摊做好开门迎客的准备,晚上收摊后还要点货对账打扫卫生,可不得八点多才能回家。

那就是每天在菜场十五六个小时。中间有生意忙得要死,没有生意心慌的要死。

还有进货,水果多重啊,小姑娘都是自己搬进搬出的,真不容易。

人也不死板,小美抛出来的橄榄枝一下子就接住抓紧了,还把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的。

还活络,善于利用人,这年代这可不是缺点。你看一个外地小姑娘,如果不这样活络,这些厂啊企业啊,怎么能接触到高层,定制各种物品。

哎呀,周惠芳越想越觉得这小姑娘真不错。

想到自己家那书呆子儿子,读医学院时只对死人感兴趣,对大体老师比对亲爸妈还亲,现在工作了,又只对病人感兴趣。

节假日加班是正常的,反正也住在医院集体宿舍里,真的是以院为家啊。

沪市离苏城这么近,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从不主动回家来的。

现在很多人在沪市买不起房子的,都跑苏城买了,然后要么坐火车要么自己开车上下班,不要太方便。

这样的人越来越多,这就是上面一直在说的“长三角一体化”吧。

周惠芳夫妇也想在苏城东面,就是工业园区,上高速公路比较近的好一点的小区,给儿子买一套别墅,让他以后就住苏城,以后有了孩子,她们夫妻去照顾也方便,别墅大,住一起也行,嫌闹腾的话,她们在园区还有房子,分开住,大家客气。

大沪市,房价贵,老娘就在苏城买,便宜,小区好,还大,多合算。

可跟儿子一说,总是回一句再说吧。

这再说再说,周惠芳已经喝了儿子同龄人的多少次喜酒,吃了儿子同龄人孩子的多少顿满月酒了,儿子还是单身一人,真是把老母亲给愁坏了。

想想自己,也是乐善好施的人。开盒饭店从没卖过过期食品,也没有缺斤少两的,从不欺客。

现在的水产专卖店,卖的贵是贵了点,但也都是你情我愿的,顾客从没有不满意投诉的,反而每次买了都是谢谢俩字。

以前去烧香,都是请菩萨保佑,儿子在读初中、高中,不要早恋;这几年烧香,还是请菩萨保佑,让儿子带个媳妇回来。

也不知菩萨是不是去休长假了,一点动静也没有。

菩萨这长假修得太长了,周惠芳从儿子读大学开始就盼着媳妇,到现在还是没有。

哎哟,可把她给急得。

不能说,一说这事就上火。

这阵子接触向玲玲,周惠芳越看越觉得小姑娘好,还特别对她胃口。

就想着要把小姑娘介绍给儿子认识。

外地人?

外地人怎么啦?

苏城市委书记还是外地人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