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拉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奇拉小说网 > 大唐咸鱼王爷 > 第152章 都护安西

第152章 都护安西

将李恪的封爵升格之后,真正的重头戏才将要开始。

毕竟亲王之爵封只是皇家内部之事,真正涉及到官职上的提升,才是群臣真正在意之处。

“有司议曰:擢楚王恪为骠骑大将军,仍知御史台事,诸卿以为如何?”李世民开门见山的说,群臣为之一震,纷纷思索起来。

命李恪为骠骑大将军,知御史台事,便是李世民从群臣手中夺权。

转瞬之间,何来有司上奏?

但是群臣全部无视了这个问题,视而不见。

毕竟所有人都知道这就是天子本人的意思。

若是戳破,君臣之间的矛盾,便难以调节,两相不利。

经过了南北朝的几百年战争,君权受到的限制,比之汉代更盛。

天下方定,大唐的统治尚在稳固阶段。

李世民夺权的道路,由一个个墙角开始。

宗室,拱卫天子。

便是将权力从群臣手中,重新收归皇帝。

“陛下,楚王典军在外,恐无暇掌御史台。”魏征率先说道,作为侍中,这是他的职责。

而作为与天子维持斗而不破关系的氏族,魏征也不希望天子的权力太大。

没有人想让自己手中的权力变少,李世民眼中的重新夺回属于天子的权力,在群臣眼中便是将自己获

得了几百年的权力,在自己手中硬生生夺走。

权力的争夺,是要流血的!

“高昌既定,楚王当不日还朝,即在朝中,何不可掌御史台?”李世民寸步不让,御史台乃是天子手中一柄无需染血的宝剑,在朝廷的规章之内,对朝臣挥剑。

“楚王未曾经历,威望不足,恐难以服众。”

李世民否认道:“楚王弹劾李元昌,有采访关内,何言未经其事?”

此前,李恪对李元昌的弹劾,此时成了他最好的注脚。

“臣以为楚王堪为御史大夫。”氏族也不是一块铁板,氏族之间可以联合起来应对皇帝,可是皇帝同样是统治阶级内部之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收买自然是常用的手段。

“臣附议!”

李世民作为皇帝,优势不言自明。

不论是从名义上还是实质上,李世民都是大唐毫无疑问的元首。

天下共主,海内臣服。

“臣反对,吴王之军功虽盛,未闻有执政之才,御史大夫乃掌宪台,当择年长威重大臣任之,臣不敢从此议。”吏部侍郎杨纂站出反对,他是根正苗红的氏族,祖父杨俭,担任北周东雍州刺史,父亲杨文伟,担任隋温州刺史,自己举进士及第,入仕为官。

作为吏部

侍郎,杨纂之言很有分量,此言一出,针锋相对又开始了。

“楚王功高,岂不可以御史大夫酬功?”礼部侍郎令狐德棻代表天子下场,从大唐建立开始令狐德棻便与大唐深深绑定在一起。

令狐德棻的观点将杨纂的理论直接抛弃,只讲述楚王的军功,有功必赏,自古如此。

既然大家还在桌面上守规矩,那就是讲道理的。

既然讲道理,有功劳就要赏,这条最基础的道理,就必须收到遵守。

赏功罚过,朝廷基石,倘若两条之间有一条断掉,朝廷便难以维持。

百多年后,沉迷享乐的李隆基,赏赐无度,硬生生将大唐的基石挖空,天下不得寸进的文武之士,立即站到了大唐的对立面。

“此二者岂可同日而语?若有一队正,历经百战,勋至护军,仍目不识丁,难道要让他担任县令,执掌一县吗?”杨纂争执道,道理也很清楚,任免官员不能只看功劳,也要看实际的能力。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但是令狐德棻却还是分毫不让,上前一步道:“楚王为刺史数载,岁考为上,人称其贤,百姓乐之,焉可以队正比楚王?”

“足下此言不妥,御史台之事百端,岂州县可相提并论?”杨纂

用令狐德棻自己的话将他怼了回去,令狐德棻还待多言,却见高士廉缓缓摇头,他只好退回班列。

高士廉之所以摇头,乃是看到了天子的动作。

李世民对着高士廉轻轻摆手,高士廉便知道陛下另有打算,于是让令狐德棻退下。

朝廷之中,朋党未必有,但是派系之别,山头主义,却是毫无疑问存在的。

房玄龄这样的老好人,在朝中还有大把大把的亲信,何况是高士廉这样纵横朝堂,门生故吏无数的老狐狸?

“诸卿所议,朕已知之。”李世民表示自己知道了列位爱卿的看法,随即李世民在众人的凝重目光中,说出了自己的议案,设立安西都护府,以楚王恪为安西都护。

此言一出,殿中文武面面相觑,神情各异。

长孙无忌和高士廉,看看李世民再看看地图,一脸茫然之色,可是细细琢磨片刻,却又露出了然于心的表情,垂首不言。

他二人已经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