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拉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奇拉小说网 > 李自成的明末游戏 > 第26章 丧事喜办

第26章 丧事喜办

哉如是。”

因为以当时的手术条件,治死的绝对比医好的多的多多。也难怪别人不敢信。

宋代前,医者社会地位低。之后“朝廷兴建医学,教养士类,使习儒者通黄素、明诊疗,而施于疾病,谓之儒医。甚大惠也。”

还有说法,“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然而儒生入医,你能指望他们去干解剖的活?

背几首汤药歌诀就能开门诊,多方便。所以“外治法衰,而汤药法兴。”

外科内化,谈玄说理开始兴盛——你也可以说它是系统科学,很厉害的一门学科。

还有的干脆连阴阳五行都不谈了,看病简单点儿多好,干嘛把理论弄得那么麻烦?

多收集点医方,有什么病到里面一查,按方吃药不就结了嘛。

于是很多二把刀庸医登场了,来个患者就问,“什么病啊?”

患者:“肚疼。”

大夫:“肚疼?好,你等一下啊。”

大夫翻开书,跟查字典似的开始找方子。

“查到了,好几十个方子呢,随便来个吧。得,就选这个了,你回家试试。不好的话,下次来再给你换一个药方。”

这跟谋财害命有什么分别?

当然话又说回来,一种方法治死了就换另一种方法,总有一个运气好的被救活。于是救他时用的方子会被记录下来,医学就这样一点点进步了。

大概这就叫经验科学。

到了明代,医事制度主要分为朝廷的医药机构、宫廷医事制度、地方的医事制度和民间医学团体四个部分组成。

比如每个县均设专职医官,万历中他们从未入流改为从九品。县设训科1人,负责辖区的医药卫生。绝大多数都是世袭职位。

朝廷的太医院设医术十三科:“曰大方脉,曰小方脉,曰妇人,曰伤寒,曰疮疡,曰针灸,曰眼,曰口齿,曰咽喉,曰接骨,曰金镞,曰按摩,曰祝由。”

但据绍兴府大医家张介宾说,“今按摩、祝由二科失其传,惟民间尚有之。”

为啥失传就不清楚了。祝由且不说,按摩还是很有用的。

李时珍于三十多年前编著的《本草纲目》非常有名,但里面也收录了很多乱七八糟的玩意儿。

比如说——

蛇咬:男子某毛,以口含二十条咽汁,令毒不入腹;

小儿霍乱:用白狗屎一丸,绞汁服之;

金疮血出不止:饮人尿五升。

孕妇吃兔肉会让孩子嘴唇不全;吃驴肉容易难产;吃鳖生孩子脖子短;吃雀肉生孩子会不知羞耻;吃泥鳅容易流产等等。

还有木乃伊被叫做“蜜人”,称不管受到任何外伤,只要吃一块“蜜人”肉,就会迅速痊愈。而当时的欧洲确实流行过从阿拉博人手里买来木乃伊作为药材服用。

不光是李时珍,就连唐代孙思邈也记:把一条弓弦绑在孕妇左臂,绑足一百天,能转女为男。

都是反智的东西,瞎扯淡!

搞不懂这种没疗效的玩意儿为什么会传承下来。

如果你也这么想,那么,咱从头水一水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李时珍科举不成,只好转而跟随老爹学医,后来他还进太医院当了个芝麻官。说明医术还行吧。

然而,从医学地位上说,老李的《濒湖脉学》比《本草纲目》更有用。

认真说起明代医学史,李时珍的地位比不上陈实功、张介宾、吴又可等。奈何他在后世名气大啊,就是因为《本草纲目》。可那本书在医学史上的地位没想象的那么重要。

《本草纲目》不能简单的当医书看,临床上不如好好学《伤寒论》;论草药也有别的书代替。它的重点在“纲目”。

不光是分类药物的纲目,还是百科知识纲目,对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乃至物理化学农学等等内容全有涉猎。还收集整理了很多已失传的历史文献资料等。

纲举目张。

比如提起个草药名,到书里一查,这东西怎么来的,长什么样,古代叫什么现在叫什么,各地别名叫什么,各地所产之优劣,有什么用等,相关知识可以一网打尽。

比如翻到“葫”的条目,就知道这东西还有个更通俗的名字——大蒜。同时也能了解它的来历:张骞使西域,始得大蒜。

李时珍邀请王世贞给《本草纲目》作序,人家当时就写了“博而不繁,详而有要,综核究竟,直窥渊海,兹岂仅以医术觏哉?实理性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录,臣民之重宝。”

比如里面记,钱为什么又叫“泉”?因为钱能流通四方,就像泉水流淌四方一样,因此钱也叫泉。后世钱币收藏爱好者也会自称为泉友。

再比如,又记一般牲畜那个时都用骑乘位,而大象会用仰合位,这一点和人有些相似,所以可证大象智力高些。

等等很多内容完全跟医学没啥关系,所以《本草纲目》不是正经的医书。他的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