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拉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奇拉小说网 > 永康有座七棚头 > 第2章 舍不得吃的火腿

第2章 舍不得吃的火腿

清乾隆年间,古山南面有个堰塞湖,据传是小溪改道后留下的。湖的一边就是古山的一些房子。在众多的房子中有一幢七间的四合院子特别引人注目,清一色的砖墙,清一色的瓦顶,两层木结构。

院子的外面,没有一点杂乱的东西,也似乎看不到一件与农耕有关的物件。谁也能看出来这样的一幢房子住的一定不是一家种田的人。

推开院子的木质大门,房子为后座五间,两边厢房各一间,合成七间。院子虽不大,但还是比较考究,中间的一间稍微宽一点,南方人叫轩间,也就是客厅,不住人,不设门槛,前面没有墙壁,后面不开窗户,墙上挂着祖宗的画像,画像前放着一张长长的画桌,桌上常年供奉着水果、糕点等食品,每天上着香火。

轩间的上首叫大房,为主人居住着,下首的那间与上首那间其实是一样的,前面都是木质的墙,木质的门,木质拼花的窗户贴着印花的窗纸。木门前有一块用竹子编的遮帘,上面是镂空的。从里面可以看到外面的事物,下面没有镂空,往往会在外面写上一个大大的“福”字。有了这个遮帘,如果有人在的时候就可以不关门,既有光线透进,又可以防止家禽家畜进入。既可以防止里面漏光,又随时可以观察外面的动向。

里面有一张简陋的床靠在窗户,床的边上有一个很大的柜子,大家都叫大柜,放些衣服之类的东西,搁在现在就是衣柜。床前有一张与床一样长的桌子,床与桌子之间有一条与桌子一样长的踏床(由于以前的床比较高,一条特制的垫脚木板,有钱人是会做出一些花样来的),桌子的前面有一条与桌子一样长的凳子,大家叫大凳。这里每天每夜都有一个十几岁的小伙子坐在床厅上,双手捧着书本扒在桌子上,将书本侧向窗户,借着外面的光线,聚精会神地读书。

小伙子高高的个子,长长的脸,五官说不出有什么不合理,文绉绉的,有点书生气,这人就是这个院子的长子,名叫胡静山。

他有两个姐姐,其中大姐已经出嫁,二姐比他大两岁,还有一个弟弟比他小五岁。

十五岁那年已经从国子监肄业,那时国子监肄业的叫太学生,国子监是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是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

国子监虽号称国家最高学府,但在科举时代,其毕业生地位却相对较低,其学生来源是全国各府州县按名额贡入的生员,有岁贡、优贡、拔贡、恩贡、副贡等名目,号“五贡”,他们只有生员(即秀才)的功名,若想再进一步,仍需参加乡试,唯一的特殊之处在于无论国子监生的籍贯在何地,都可应试于顺天府,若不再考取功名,以国子监生身份入仕,则多被用作县丞,或者教谕、训导等学官,秩低而俸簿,权轻而利少,因此,学生学习积极性一直不高,学校课业也就相对宽松懈怠,加之封建时代教学方式陈旧落后,教学内容枯燥贫乏,学生的主要功课便是背书、写字和作文。

在同龄人中他的聪明才智,功课的成绩都是佼佼者,况且有家庭坚强的经济基础支撑,对自己将来走入仕途充满了信心。

那年的腊月二十五,有一种说法,这天是石臼、石磨的生日,一律要停止使用,即使去坐一下,大人们马上就会出来阻止,这也许是一年到头在使用它,规定出一个时间让它也休息一下吧!石臼、石磨也有休息的一天,何况是人呢?当然也许是一年忙到头了,这天兴许就是休假的开始。

他的父亲也是一个太学生,算是有文化的人,读书肄业时,正是清政府由强转弱的开始,但是“吏农工商”的社会等级还是根深蒂固,读书人仍然期待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人生辉煌。

祖上留下了十多亩田,靠收租谷虽不能大富大贵,但还是能让一家人过上吃穿不愁的日子,只管两耳目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去实现上辈的愿望和自己的理想。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十五岁时父母给他娶了亲,十六岁就做了父亲,挑起了一个家庭的担子。他为了让自己上辈的愿望和自己的希望有一个更加坚强的经济后盾,不得不放弃一生的理想,去实践“千秧八陌,不如手艺伴身”的理想,在重农轻商的时代选择了做贩卖纽扣的小生意。

真是“一艺富翁,百艺百穷”,一根筋只做纽扣买卖的父亲,经过几年的努力,小小纽扣也做出了名堂,正应了永康的一句老话“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他把纽扣做到了外县、外省,富了一家人,得到了一个坚强的经济支撑,把做人上人的仕途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胡静山的身上。

在过去的日子里,他从来不会越过腊月二十五这个时间回家的,这隔壁邻居可能会更加清楚,因为大家谢年前的红纸对联都是要等他回家写的。他不但有写字的笔墨工具,更重要的是有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只要他写的对联贴出来就觉得有面子。

这天刚过了半天,就有四五个人来探过风,打听他回家的消息,其实胡静山也有一手好字,但似乎是不同辈不好开口,也许是习惯了只相信他的字,当得到他没有回家的信息,大家都失望而归。

胡静山的母亲从小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