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拉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奇拉小说网 > 挞清 > 第42章 密话曾国藩

第42章 密话曾国藩

李孟群战败,上百艘战船被毁,只逃回七艘战船、两百亲兵。他虽以善战名重一时,一向没有败绩,却遭此大败,始知火军威名。

曾国藩明知李孟群打不赢,所以对李孟群的战败并不意外。

好在湘军水师主力在杨载福和彭玉麟那里,主力并未受损。曾国藩担心的是猪队友-湖广总督杨霈,害怕杨霈上折子给皇上,夸大李孟群的败绩。

皇上信任杨霈,曾国藩也没有办法。他只能抢先上折请罪,将李孟群大败的事实轻飘飘一笔带过,说自己统御无方,李孟群急于夺城,没有仔细侦察敌情。

折子上,曾国藩再次强调火军武器的先进,湘军破城还需时日。他知道杨霈主张招降火军,重申自己对付火军的方针:剿抚并举,以剿为主。

曾国藩何尝不想招降火军。火军和太平军貌合神离,他在岳州时已经掌握这个重要情报。但他揣摩咸丰心思,不敢说出招降的主张。

在某种程度上,湘军是曾国藩的私兵,只听曾国藩的话,不听朝廷的调遣。

若曾国藩长时间顿兵武昌城下,不仅不愿进攻火军,反而主张招降。岂不会触动咸丰敏感的神经,让他误以为曾国藩拥兵自重,不愿为朝廷死战?

可是若强攻吧,火军武器先进,湘军不一定能打得过火军。李孟群战败便是明证。李孟群一向以善战知名,他尚且大败,何况其他人呢?

曾国藩觉得,最好能效仿城陵矶的故事,让陈城主动让出城池。这样,湘军捡个大便宜,可以兵不血刃占领武昌。

但武昌与城陵矶不同。城陵矶虽然地势险要,但仅是个小山矶,没有民事价值和政治意义。武昌则不一样,是湖北省会,也是湖广总督、湖北巡抚驻地,城内又有数万百姓。

武昌的得失,不仅关系朝廷脸面,也关系到洋人对清廷的信心。

若洋人翻脸,转而支持太平天国,那么大厦将倾,纵有十个湘军、一百个曾国藩也无力回天了。

他很想派人联络陈城,希望陈城像在城陵矶时那样,主动后撤。作为交换,湘军保证不追击火军。

但转念一想,自己统率有两万兵马,是火军的两到三倍。他岂能灭自己威风,长他人志气,主动向陈城求和?

在城陵矶时,代湘军和火军密谋的是左宗棠。左宗棠没有官职,做事一向不考虑影响。曾国藩是钦差,岂能背着皇上和敌军勾通?若被政敌知道了,自己还有政治前途吗?

曾国藩左右为难,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只好拿出他的杀手锏:挺!他并不急于攻城,扎牢营垒,做出长期相持的准备。

此刻太平军北伐已经失败。北方的八旗精兵得以南下,援助清军在天京东侧的江南、江北大营。天京吃紧,石凤魁已经败退田家镇。

太平军西征已告失败,杨秀清也派不出精锐援兵了。火军独木难支,定会效仿城陵矶故事,主动从武昌撤退。

这是曾国藩的如意算盘。他按兵不动,正是想后发制人,逼迫陈城主动撤退。

没想到,李孟群的战败打乱了曾国藩的部署。他预料到李孟群会失败。他本以为,李孟群顶多焚毁不了火军战船,顶多击毁不了“雏鹰号”。但李孟群竟输得那样惨,两千水兵只逃回了一百多个亲兵。

虽然杨载福、彭玉麟的湘军水师主力仍在,但人心士气已经隐然发生变化。火军船坚炮利,比洋人有过之而无不及,湘军上下谈“火”色变。

现在,就算曾国藩有心找陈城谈判,气势上也矮人一截。谁让湘军打了败仗,还是个大败仗呢!

曾国藩暗下决心,待他做了督抚,他一定办个机器制造局,中国人自己制造轮船、枪炮,和火军、洋人一较高下。

李孟群大败的次日,彭玉麟深夜来访。原来,火军找到了彭玉麟,希望通过彭玉麟引介,直接和曾国藩对话。

曾国藩见火军主动派人过来谈判,心中大喜,脸上却不露声色,淡淡地问彭玉麟:“火军来了几人?找老夫何事?”

彭玉麟说:“火军来了艘小船,目前在我营里。他们带了副千里耳,可以远距离通话。火军主帅陈城希望利用千里耳和大帅直接对话,有要事商议。若大帅不愿意,他们即刻回营,并不愿在我营里延宕。”

曾国藩故作深沉,说:“雪琴,你和陈城打过交道,你意下如何?”

彭玉麟说:“大帅。火军与长毛有隙,绝对不愿给长毛卖命。我猜,陈城大概要效仿城陵矶故事,率军撤退。至于原因,我估计是因为太平军那边派了援军,要接防武昌。陈城骑虎难下,只能撤军。虽然如此,我们也要抓住这个机会,抢在杨霈之前夺占武昌。”

说到杨霈,曾国藩眉头一皱,说:“那就见见吧。”

火军来了两个人,一个是参谋刘文秀,另一个是警卫连长赵玮,带一副短波电台。

赵玮拨通电台,曾国藩果真听到了陈城的声音。传言竟然是真的,火军装备先进,有千里耳、血滴子、自走铁牛,非洋人所能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