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拉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奇拉小说网 > 我的自动贩卖机风靡万界 > 第433章 一书难求

第433章 一书难求

《聊斋志异(第一卷)》的火爆程度,让秦时月有些措手不及。

她虽然预先猜测到这本书会很受欢迎,但却没有想到会受欢迎到如此的程度。

放在图书馆里的十本始终就没闲下来过不说,有许多跟赵荻一样,担心还书之后自己就再也借不到的读书人,索性拿出了自己的神器——中性笔和小本本,不辞辛苦地将书上的内容一一记录下来。

即便不是全文抄录吧,至少也要记下每一个故事的标题和大致内容,这样在同小伙伴们讨论的时候也不至于丢三落四、出现错漏。

这是家境有些贫寒的读书人,至于那些家庭经济条件还不错的人,更是直接找上了各大书铺,询问他们有没有蒲松龄先生的《聊斋志异》可以售卖。

更有甚者,直接拿出巨额银票,扬言要买下一整套的《聊斋志异》,毕竟既然有第一卷,那后面必然还有二三四五六……卷,若能全部买下来先睹为快,以后在朋友之间岂不是多了许多谈资?

各大书铺的管事、掌柜、伙计们:……对不起,《聊斋志异》是啥?还有蒲松龄先生这位文坛巨匠,也恕我们孤陋寡闻,真的从未听说过啊。

众欲重金求购而不得的有钱人:不是想针对谁,但你们这些书铺全都是废物!

这些买不到书的读书人们愤愤不平不提,眼看着大笔大笔的银钱就放在眼前,自己却没资格收,这让各家书铺的负责人也抓心挠肺的难受。

几两银子一本的书,平时想卖掉那么一两本,都得求爹爹告奶奶,腆着一张笑脸好生招呼那些衣食父母。

现在衣食父母们都主动送上门了,不就是《聊斋志异》吗?赶紧去打听、去进货呀!

于是各大书铺纷纷闻风而动,然而其中只有墨书坊的人独占鳌头。

墨书坊的管事一听说《聊斋志异》,顿时想起,这不是前几天他们几个“墨”字号的管事一起去山湖村拜见那位秦姑娘的时候,那位特地叮嘱墨阁的张管事带给图书馆的吗?

秦时月究竟能够拿出多少好东西?

他们这些管事们心里也没个谱,只光是上回第一次拜见之后,对方让他们带到京城来的商品,就掀起了整个城市的热潮,而且至今热度不退。

因此,现在对方随意拿出来的一本书,能够在读书人之间成为热议的话题,墨书坊的管事也丝毫不觉得惊讶。

既然是秦时月拿出来的,现在各家书铺想要售卖,自然找她就对了。

于是墨书坊的管事心急火燎地再次赶赴山湖村,也不嫌弃山路崎岖难走了,求见秦时月之后言明来意。

之前他们这些“墨”字号的管事们一起前去拜访秦时月的时候,已经谈妥了双方合作的基本条款。

其实也跟最初秦时月和墨阁的张管事拟定的合作契约大同小异,如果秦时月直接拿出商品挂售的话,双方的利润就八二分成,而如果秦时月拿出的是技术,去除中间各种制造、运输、销售和人工的成本之后,剩下的利润则是双方五五分成。

因此秦时月也没有多说什么,直接又取出了二十几本书,在满脸震惊的墨书坊管事的面前,堆成了高高的一摞。

“这便是《聊斋志异》的二十五卷全书,我本是印了准备留着自己看的,既然管事的需要,便先拿去找人印出来售卖吧。不过,为了不让这股风潮来得快、去得也快,我建议管事每次只印刷其中的一卷,待得该买的都买了,该看的都看了,对下一卷的期待值也达到了最高的时候,再适时推出第二卷。如此,想必能够让这套书继续热销一段时间。”

这也是秦时月从现代位面的相关管理、销售类的书籍里所看到的“饥饿营销”。

就像是在马儿的眼前吊了一根胡萝卜,就这么不上不下的,足以勾引得它不停地向前走。

出版这种分卷比较多的书籍,秦时月也觉得必须循序渐进,保持适当的频率,譬如说每个月出版一卷,这样才会让那些读者既有时间充分讨论已出版的那一卷的内容,又始终对未出版的下一卷抱有强烈的好奇心。

墨书坊的管事听得频频点头,经过这一次,他对于秦时月可以算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了。

秦时月又建议他在印刷《聊斋志异》的时候,可以找墨工坊购买一套活字印刷模具,这样不仅印刷起来更加方便快捷,而且也会降低人工抄写的成本。

对于活字印刷术,墨书坊的管事自然早就有所耳闻,而且“墨”字号的印刷工坊都已经直接在京城开设起来了,目前正在试着印刷一些需求量比较大的经典书籍,想必凭他们这些店铺之间的关系,自己回去之后加个塞也是可行的。

秦时月又让墨书坊的管事把这些书陆续印出来之后,每册都记得要送十本给图书馆,以供那些家境贫寒、买不起书的读书人借阅之用,管事也是满口子地应承了。

临别之际,管事一时心血来潮,忍不住问秦时月:“不知那位蒲松龄蒲先生是何方人士,现居何处?能够一下子撰写出这样二十五卷奇书的人,又岂会是籍籍无名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