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拉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奇拉小说网 > 走过那春天 > 第167章 旗手 -

第167章 旗手 -

张学问不悦地看他一眼,干咳一声,说:

“这个你们就不懂了。你们的流行歌尽是唱什么爱呀恨呀,没病瞎呻吟,曲调软绵绵。想当年,我们集体劳动时候唱的歌,那才是雄壮有力,调动大家劳动积极性。《在太行山上》、《大刀进行曲》、《团结就是力量》这些歌你们听过吗?就是孩子们唱的歌《我们是社会主义接班人》,也是充满力量,哪里像你们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没劲头?”

那小伙子不服地说:“不管怎么说,小孩们的读书声总不会比歌声动听。”

张学问严肃地说:“欸,你不能这么说。孩子们是祖国的花朵,你听,他们朗朗的读书声,稚气纯真的童音,听起来就像春天里燕子快乐的叫声,让人听了非常贴心,舒坦。你说,这不比你们播放收音机乱七八糟的流行歌好听吗?”

李家祥正在看特色种植的嫁接技术,他听了张学问的话,说:“老年人喜欢怀旧,特别是怀念自己小时候的日子,行为也越来越像小孩。人们常说,老顽童老顽童,年纪大了,返老还童。喜欢听孩子们的读书声很正常……”

陶晓伟听到他们不停地谈论,走过来,指着墙上的《公约》,做禁声手势,说:“别讲话,保持书屋安静!”

大家停下讨论,书屋只剩下孩子们清亮的读书声。

每天晚上,孩子们一吃完晚饭,就跑向书屋,只要有一半伙伴到来,他们就开始齐声朗读,朗朗的读书声准时在村寨上空传响。

莲花村的希望书屋很快在龙川大队传开了。

大队总支部书记胡振华很欣赏陶晓伟,这小伙子勤奋好学,头脑灵活,思想敏捷。莲花村虽然地理位置好,水源丰富,土质肥沃,但是在龙川大队历来默默无闻。陶晓伟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班学习回来以后,大胆引进作物优良品种,开展高产水稻实验,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几年时间,莲花村令人刮目相看,村民像着魔似的追随他大干苦干,粮食产量直线上升,竟然冒出很多家生产大户。

如今他又率先办起乡村书屋,给村民学习科学文化和先进技术,莲花村已经远远走在龙川大队各村寨队伍的前面。这小伙子不简单。

夏粮准备收割入库了。今年天大旱,但是全大队各村村民积极抗旱,粮食生产照样取得丰收。为了让各村村长开开眼界,学习莲花村改革开放先进经验,鼓励全大队农户的劳动干劲,胡振华组织十五个村寨的村长到莲花村实地考察,取经学习。

一排自行车停放在莲花村龙溪水坝上,胡振华带领一行人参观水坝和发电机房。

“同志们,大自然拥有伟大的力量,世间万物都是大自然孕育出来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但是我们不能被动受制于自然,要发挥聪明才智,善于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莲花村在利用和改造自然方面做得很好。原来他们这里没有水坝,农田灌溉全靠人工戽水。莲花村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动手修筑水坝,引水灌溉了全村良田。他们村的青年人发现丰富的水资源,引水入村,给村民接通自来水,还自己动手修建发电机房,让全村人用起电。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我们村干部,要善于发挥群众的智慧,改造自然,服务人民。”

枫树村村长叶立章惊叹地问张兴:“莲花村通电多久时间了?水管、水渠和机房,这些都是你们村民自己动手修建的吗?”张兴笑着,自豪地说:“我们村用上电有三四年了。所有这些水利建设和通水通电工程,全是我们村民自己设计自己动手修建起来的。特别是通水通电的工作,全靠陶晓伟他们这帮青年人。”

叶立章羡慕地说:“我们枫树村直到现在还没有接通水电。大家就习惯等着镇政府的计划,一年一年过去,还是没有轮到我们……”

卢汉雄打断他的话,拉着张兴的手说:“张兴,我们河湾村接通水了,就是电没有着落。看样子,等镇政府不知要等到猴年马月?我们要向你们学习。你看,可以派些能手帮助我们修建发电机房吗?”

张兴痛快地说:“都是邻里乡亲的,有什么不能?”他指着走在前头的陶晓伟说:“他叫陶晓伟,机房电机就是他设计安装的。”

卢汉雄高兴地说:“他是北山镇谷王,谁不认识?没想到他还会机电技术。村长,你就派他支援我们。”

张兴爽朗的答应:“好说,好说。”

进入田野,顾振华对村长们说:

“陶晓伟是一个热爱家乡,热爱农业生产的青年才俊。他最早在农村开展高产水稻种植实验,推广先进生产管理技术,带动莲花村成功种植高产水稻,成为远近闻名的水稻大王。莲花村现在是我们龙川大队的模范村,是农村改革开放的一面红旗。陶晓伟是这面红旗的旗手,你们想了解什么问题,都可以向他学习。”他让陶晓伟介绍高产实验田管理经验。

陶晓伟很谦虚,他重点讲解高产水稻生产的田间管理。一旁的村长们赶紧在笔记本记录。等他讲完了,大家围着他,不停地询问生产经验。

龙源村朱少敏问道:“谷王,你这套田间管理太精细,就像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